我從哪里來?我為什么和異性不一樣?為什么會對異性有不自覺的好感?……諸如此類的問題,困惑著許多青春期的孩子。然而,受傳統道德觀念影響,青春期教育依然是家長、老師遮遮掩掩,學生欲問還羞的棘手話題。
青春期教育
家庭嚴重缺席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大多數女孩會從母親那里獲得部分生理知識外,絕大多數男孩從父母那里獲得的青春期性教育為零。
一些家長認為,女孩的生理情況特殊一些,而且母親比較容易和女兒溝通,但男孩的問題解釋起來比較麻煩,不僅不好意思說,可能越解釋他越糊涂,越好奇,干脆順其自然算了。
還有些家長認為青春期不是大問題,孩子悶一陣自然就會好的。“我那時候父母從來也沒告訴什么啊,照樣和一幫男孩子瘋玩,好像沒有經歷什么青春期,稀里糊涂就過了。”出生于“文革”期間的肖先生說。
此外,有的家長尤其是家庭負擔比較重的家長忙于工作,根本無暇顧及孩子。“青春期?孩子學習好就好,想那么多干什么?我要忙著干活,也沒時間講這些。”開三輪的老鄧這樣回答記者的提問。
更多的家長認為,現在學校都開設青春期教育課程,孩子已經知道相關知識,不需要家庭再重復,何況父母給孩子講性知識總邁不過那個檻。
然而,學校果真能承擔起青春期教育的重任嗎?
學校:教育空洞乏力
針對性不強
記者從海口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海口還沒有專門針對青春期教育的中學教材,有關青春期的知識分散到生物課本和其他一些讀物中,但教育部門要求各中學必須在學校開設青春期講座。
然而,青春期教育包含了生理教育和心理教育雙重任務,短時的課程和講座能否解決青春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目前,學校的青春期教育多數還停留在面上,針對性不強。”海口十中副校長吳亞利說。他認為,青春期講座只是針對青春期孩子的共性來說,比較空泛,但不同的孩子發育有早有晚,家庭情況、遇到的問題也不同,很難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我們還開設了心理咨詢室,讓老師輪流坐班,但主動咨詢的學生很少。畢竟是自己的老師,學生有顧慮,而且我們沒有專門的心理師,也缺乏相關經驗。”吳亞利說。
九中校長汪娟認為,青春期教育是全社會都不能回避的問題,但它也有一個長期的內化過程,而且目前具體的方式,尤其是性教育的具體尺度、教育手段等全國都還在探索,僅靠學校舉辦講座完全不夠。
當班主任的邱老師表示,老師管70多個學生,家長只管1個孩子,如果家長發現不正常的苗頭能及時告訴老師,解決問題的效率就會高得多。“現在信息多元化,靠老師說教的力量去與外面強大的誘惑‘拔河’,不僅老師累,而且接受的學生也不多。”邱老師說。
有關人士認為,家庭、學校、社會是青春期教育的三個主要課堂。其中,家庭是未成年人性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應成為稱職的啟蒙老師。如果能夠在中學生家長中開展青春期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重視程度和教育技巧,同時再與學校和社會聯動起來,或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