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本月十五日慶貴妃薨逝著輟朝五日。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的一位妃嬪去世。乾隆為此輟朝五日,并且令四位皇子一位公主(均非親生)穿孝,而且直到25年之后,嘉慶皇帝還對她念念不忘,特別破例為其晉封尊位。那么此人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可以使她在乾隆、嘉慶兩朝擁有如此高的待遇?她就是乾隆的嬪妃陸氏。
陸氏終其一生,從未獲得過乾隆的圣寵,更沒有“母憑子貴”的無上光榮。無兒無女的她前半生在乾隆的后宮當中猶如一個“透明人”一般存在。而論及她的不得寵,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出身卑微。根據《清高宗實錄》和《清史稿》的記載,陸氏為漢人,“陸士隆之女”,簡短的五個字暴露出一個很關鍵的信息,那就是陸氏的出身并不高。按例,后妃介紹之中,一般會對其家世尤其是其父的官職和品級做一個基本介紹,比如乾隆的慧賢皇貴妃高佳氏為“大學士高斌之女”,又如孝儀純皇后魏佳氏為“內管領、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三人的共同點都是漢族女子,但論及出身,陸氏較高、魏二人相差甚遠。這對于陸氏來說是絕對性的硬傷。
二、樣貌普通。對于后宮三千佳麗來說,要想得到皇帝的寵愛,擁有姣好的容貌相當于成功了一半,很顯然陸氏在外貌上并不具備這樣的優勢。她生于1724年(雍正二年),看似從年齡上占據一定的優勢(比乾隆小13歲,較弘歷的藩邸舊人更為年輕)。但根據史料的記載,1748年(乾隆十三年)之前陸氏一直是常在的位分(妃嬪等級倒數第二),此時陸氏已經25歲,按照清朝選秀制度中對參選者年齡的規定(13—17歲),所以預估陸氏是乾隆初年入的宮。
而乾隆早期分別在1735(雍正十三年)、1737(乾隆二年)、1745(乾隆十年)進行了三次對后妃的大規模晉封,陸氏均未入選,所以由此可見她的外貌自然是不出眾的。
三、終生無子。在等級森嚴的后宮之中,即使貌若天仙者也只會得到皇帝的一時盛寵,畢竟韶華易逝,終有老去的那一天,自然也就離失寵不遠。所以要想打一個持久戰,后妃們只能憑借誕育子嗣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貌美如花者尚且需要如此費盡心思,長相較為平庸的陸氏就更沒有機會了,所以輸在起跑線上的她終生沒有誕下一兒半女,對于乾隆的寵愛也就顯得更加遙遙無期。
爾貴人陸氏。恭慎無違。恪勤有素。侍深宮而匪懈。夙嫻詩禮之規。
本以為陸氏的一生會就此在凄涼孤獨中度過,但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的奇妙,總會有驚喜和奇跡發生。1748年(乾隆十三年),在常在位分上待了近十年的陸氏被乾隆封為陸貴人,僅僅過了三年,在1751年(乾隆十六年)大年初二這一天,陸氏再晉一級被封為慶嬪,八年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36歲的陸氏被晉封為慶妃,成為正兒八經的一宮主位。
縱觀她從貴人開始的晉升歷程,雖然較為緩慢,但一路攀升十分平穩,相較于其他很受寵的嬪妃的一生跌宕來說,陸氏更勝一籌。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從1748年開始,陸氏啟動了開掛人生呢?一切源于她逆向思維的助力。
在陸氏的心中,出身和容貌均不及她人,看似在乾隆的心里已經毫無希望可言。所以長久的不受寵愛使她對于爭寵逐漸看淡,淡泊名利的她成為了乾隆后宮當中最低調又最透明的一個人。不去爭不去搶,其實在很多時候不失為一種最好的選擇,最起碼要比那些勾心斗角爭得頭破血流還得不償失的妃嬪要好得多。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眾人眼中關注度幾乎為零的陸氏,卻得到了太后(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的格外垂青。原來,雖然陸氏的出身并不高,但她卻是個知書達理孝恭謹慎之人,所以整日無事的她便常常去陪伴同樣閑來無事的太后。鈕祜祿氏自1735年雍正去世之后,在太后之位上長達42年之久,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越發需要人陪伴,所以陸氏的到來剛剛好。
常常陪太后聊天解悶的陸氏就這樣走進了太后的視野之中。相較于整日忙碌的乾隆皇帝來說,記住一個人或許很難,但對于整日無聊的太后來說卻容易得多。陸氏既得到太后的肯定,也獲得了太后的同情(二人均為不受寵之人)。所以每當乾隆來給太后請安之時,太后便會向他推薦陸氏如何如何好。
我們都知道愛新覺羅.弘歷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太后舉薦雖然沒有達到實質性的效果(真正得到乾隆寵愛),但卻讓乾隆對其另眼相待,這也造就陸氏從貴人到妃的一路攀升,從陸氏被封慶嬪的冊文“恭慎無違,恪勤有素”中,就可看出乾隆對陸氏性格上的充分肯定。
慶恭皇貴妃,陸氏。初封慶嬪。累進慶貴妃。薨。仁宗以嘗受妃撫育,追尊為慶恭皇貴妃。
陸氏經過太后的助力,得以讓乾隆對其有所重視,但真正讓乾隆為其“輟朝五日”,來源于一位皇子——愛心覺羅.永琰,也就是后來的嘉慶皇帝。
我們都知道,1760(乾隆二十五年)出生的嘉慶,其生母是時為令貴妃的魏佳氏,在當時,令貴妃是最受乾隆寵愛之人,所以在十年之內(1756—1766),魏佳氏為乾隆一共誕育了四子二女,成為乾隆后宮當中生育子女最多之人,沒有之一。
令貴妃子女眾多,所以撫養起來精力有限。按照清朝慣例,嬪位及以下者無權撫養自己的孩子,而令貴妃因為精力有限,所以乾隆為此打破常規,將愛子永琰交由終生未育的慶妃陸氏撫養(低級嬪妃撫養高級嬪妃之子),一方面體現了乾隆對慶妃人品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對永琰的格外重視。
永琰是乾隆的第十五子,因母親魏佳氏的得寵受到父親的另眼相待。縱觀乾隆的一生,前有富察皇后(孝賢純皇后)的永璉、永琮,后有永琰,都是他看重的孩子,但嫡子的接連夭折,令乾隆痛心不已,所以對于永琰他變得更加小心。也正是陸氏的“恭慎無違”,而且品級已在妃位,所以是乾隆當時在撫養永琰一事上的首要人選。
陸氏因為一生無兒無女,所以對于皇帝賜予的永琰撫養權,她格外珍惜。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她后半生將自己全部的愛都給了永琰,因其本身就“端順柔嘉”,所以在永琰的成長之路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啟蒙作用,看著愛子逐步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成長,乾隆很是欣慰,對于陸氏的贊賞更深了一層,遂在1768年(乾隆三十八年),再一次晉封陸氏為慶貴妃,這也使其成為了雖不受寵但卻擁有顯赫地位的例外。
六年后,51歲的慶貴妃去世,乾隆對她雖然沒有過多的感情,但對于她對待太后和愛子的功勞卻牢記于心。所以也就有了文章開篇的輟朝五日,足以證明陸氏的晚年還是深得乾隆重視的。
朕自沖齡。蒙慶貴妃養母撫育。與生母無異。理宜特隆典禮。加晉崇封。茲追封為慶恭皇貴妃。
但陸氏的榮光并未就此結束,1799年(嘉慶四年)正月初四這一天(乾隆去世后的第二天),正式掌權的嘉慶感念養母之功,破例晉封其為皇貴妃,謚號“慶恭”。之所以說破例,是因為按照慣例,一般情況下新帝繼位后,對于先帝的嬪妃尚存于世者,才會酌情予以晉封。而陸氏在晉封皇貴妃之時已然去世了25年之久,所以足以見得她的養育在嘉慶心中有多么重要。對于嘉慶來說,在某種層面上,或許陸氏比她的生母還要重要。
出身卑微又無兒無女的陸氏,生前可以得到乾隆的最終重視,去世之后有養子的念念不忘,此生于她而言,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參考資料:
《清高宗實錄》
《請仁宗實錄》
蔡東藩《清史演義》
孟森《清史講義》
趙爾巽《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
版權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