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是神經系統的'營養',如果沒有各種感覺刺激的信息輸入,神經系統就不可能對外界產生反應,當然也就不可能適當地發展和發揮出各種各樣復雜的功能。而反過來講,反復的感覺刺激信息儲存在大腦之中,形成記憶,并建立條件反射,又可以促進感覺的進一步發展。所以,感覺與神經系統的關系,十分緊密。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依次從人類八大基本感覺系統,亦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內臟覺說起,共同來探究一下感覺系統與神經系統的具體淵源。
今天的文章,我們繼續來認識后四種感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內臟覺
【觸覺】
雖然很多人可能不太會去注意觸覺在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但實際上,觸覺系統可是人類分布面積最廣的感覺系統,在我們的所有行為當中(不管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每個人從頭到腳,每個部位的皮膚底下,都有著無數的觸覺接收器,幫助我們將周圍環境中各種物體的材質,形狀,體積,大小,溫度等訊息傳入大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清楚地知道我們正在摸的東西是方的還是圓的,是軟的還是硬的,是熱的還是冷的。并且,通過這些觸覺信息我們的大腦才能夠辨別出是誰正在觸摸我,甚至更進一步判斷,他的這個觸摸是友善的還是惡意的。簡而言之,來自觸覺的信息,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分辨“主動”接觸到的物品,而且也能幫助我們感受“被動”接收到的外來刺激,進而幫助我們快速分辨出哪些東西對我們的身體是無害的,可以接受的,哪些是具有威脅性的,該逃避的。
觸覺接收器遍布全身,根據位置的不同,它們進入大腦所經由的神經通路也不同。頸部以下的觸覺接收器,會先通過觸覺神經通路把觸覺信息傳送到脊髓,再向上傳送到腦干,而頭部皮膚的觸覺接收器,則會經由頭蓋骨神經直接把信息傳送到腦干。然后腦干中的觸覺信息又會被廣泛地分送到大腦的其它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觸覺信息并不需要傳入大腦皮層當中能使我們“認知感覺”的部分,而只在大腦較低層次的組織中就可以被處理。比如,腦干中的神經核就可以對觸覺信息進行處理,讓我們知道是不是有什么東西弄疼了我們的皮膚,是冷,是熱,還是瘙癢,不過這種處理只是幫助我們察覺某個刺激是不是有危險性,而不能準確地告訴我們這個刺激是在皮膚的那個地方,是什么造成的等細節性的內容。也就是說,要想更細致全面地辨識觸覺信息,還需要在大腦皮層的感覺區進行。
觸覺系統不僅是人類分布面積最廣的感覺系統,也是人類發展最早的感覺系統。人類在胚胎時期一共有三層,最里面一層叫做內胚層,將來會發展為各種器官,中間一層叫做中胚層,將來會發展為骨骼,肌肉,消化系統和呼吸器官等,最外面一層叫做外胚層,將來會發展為皮膚,頭發,指甲和神經系統。這也就意味著,人類的觸覺系統和神經系統其實是一體的,觸覺的發展對于情緒的影響也會比較明顯。比如,觸覺比較敏感的孩子,情緒控制能力會比較差,容易發脾氣,容易膽小愛哭,而觸覺比較遲鈍的孩子則正好相反,常常缺乏自我意識,情感淡漠。
總而言之,觸覺是神經系統最重要的營養,觸覺的敏銳度不但會影響到大腦的辨別能力,還會影響到情緒的好壞,作為家長必須要特別重視孩子觸覺的發展。尤其現在很多剖腹產的孩子,從小被家長保護過度的孩子等,因為從小缺乏充足的觸覺學習,觸覺發展很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足,更需要家長十分耐心地通過足量有針對性的觸覺訓練來幫他們改善。至于為什么剖腹產的孩子,被保護過度的孩子容易出現觸覺發展不足,以及孩子出現觸覺發展不足需要通過哪些訓練來改善,我們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都有更具體的講解。
【前庭覺】
前庭神經核——在大腦后下方腦干的前面,一個微小的雷達式感應器官!而前庭覺,正是圍繞前庭神經核組成的一組神經網絡,它的功能主要有兩個:
1.過濾辨識篩選:臉部正前方的視聽嗅味觸信息,以及來自身體各關節及肌肉的信息,都需要經過前庭覺的過濾及辨識,排除無用信息之后,才能進入大腦,避免大腦過于忙碌;
2.維持空間平衡:內耳當中的兩種前庭接收器,一種叫重力接收器,負責感受重力信息,一種位于三對半規管內,負責感受頭的移動速度和方向,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人的空間感和平衡感。
可見,前庭覺就像是大腦的門檻一樣,可以協助大腦整合所有來自肌肉,關節,皮膚,視覺,聽覺等各處的感覺信息輸入,所以,它對于一個人的平衡系統,肌肉張力,行動控制,姿勢體能,手眼協調,以及視聽性質的認知學習等都將起到決定性的影響。只不過,因為前庭覺并不像視覺,聽覺一樣,具有外在的器官,可以讓我們很輕易就注意到并了解到它的功能,所以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原來它在我們的腦功能中,竟占據著這么重要的地位。
正常情況下,前庭覺系統本身具有良好的調節功能,當外界的前庭刺激太多時,它就會自動地發揮抑制功能,主動過濾掉過多的刺激,而當外界的刺激過少時,它又會主動發揮促進作用,擴大神經傳導的通道,這就和高速公路上的閘道流量管制是一個道理。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前庭調節功能失調,則會導致大腦工作的失常和混亂。舉兩個例子:
1.前庭抑制過度,會導致大腦不能及時接收到重要的信息,有些孩子對大人的呼喚聽而不見就與此有關,
2.前庭抑制不足,會導致大腦接收到的信息太多太雜,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與此有關。
和觸覺一樣,前庭覺也是從胎兒早期就開始發展的感覺系統,有研究顯示,在受精卵形成的第9個星期,前庭神經核就已經出現,在第10個星期左右就開始運作。到了五個月左右,胎兒的前庭系統已經發展得很好,并開始和觸覺,視覺系統一起,為胎兒的大腦供給幾乎全部的感覺輸入。所以,即使是懷孕早期,孕媽媽也應該適當運動,比如走動,坐車,做家務等,來為胎兒的前庭覺提供適當的刺激輸入。也許有些孕婦確實因為擔心流產而不得不長期臥床,活動被限制,但是,每天適當地坐到安樂椅上輕輕搖晃一二十分鐘,以補充胎兒的前庭刺激還是很有必要。否則,孩子早期前庭發展不足,將會對日后很多方面帶來非常深遠而不利的影響。
【本體覺】
本體覺是觸覺下沉的產物。
孩子出生后形成的初始觸覺系統會發展出更多的分支和網絡,然后下沉到皮膚深處與長在肌肉,肌腱,關節,韌帶等處的本體覺接收器相結合,就會形成本體覺。所以,本體覺系統幾乎和觸覺系統一樣大。
本體覺有什么功能呢?
總得來說,它可以精確地提供肌肉,關節等這些部位的詳細信息(比如肌肉是伸展還是收縮,關節是彎曲還是伸直等)給腦部,以便腦部能夠進一步下達精確的動作指令,指揮身體作出正確的動作。所以,只有有了良好的本體覺,才能有良好的動作,才能在肢體操作上更有效率,也才能更順暢地走路,跑步,爬梯子,提袋子,跳躍,坐臥等,而不至于動不動就摔跤,撞倒,以及做什么事都四肢不協調。只有有了良好的本體覺,一個人才能對自己的身體動作能力有充分的信心,獲得充實的安全感。
可以說,本體覺就像是存在于大腦當中的一幅全身的感覺地圖。有了它的存在,一個人即使不能看,不能聽,也可以對全身有一個準確的掌握。所以我們才可以在閉上眼睛的時候,依然能夠輕而易舉地用手指出鼻子,耳朵,嘴巴等器官所在的位置,可以在上下樓梯時,不需要刻意去注意腳下,依然不會踩空,可以在駕駛汽車時,一邊觀察前方路況,一邊控制離合與剎車。
但是,本體覺并不是天生的,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本體覺非常不發達,只有在觸覺系統和前庭系統都正常發展的前提下,加以豐富的后天鍛煉,獲得豐富的本體覺刺激,比如嬰兒期的翻身、爬行訓練,幼兒期的拍球、平衡訓練,兒童期的跳繩游泳訓練等,才能逐漸培養起良好的本體覺。甚至生活中各種自理能力鍛煉,也都有助于本體覺的發展。但是現在的很多家長,對孩子限制過多,也包辦過多,導致孩子根本就沒有自我實踐的機會,無法獲得豐富的本體覺學習經驗,所以在本體覺的發展上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障礙(比如手眼不協調,身體控制力差,動作不靈活等)。偏偏很多家長因為對這方面知識的不了解,還都覺得孩子笨手笨腳是因為年齡小,長大就會好,所以根本不會放在心上,結果導致孩子的本體覺越來越跟不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自信心也越來越差。你說,這是不是很悲哀的事情?
【內臟覺】
內臟覺,顧名思義,就是來自內臟接收器的感覺。我們的內臟,以及主要的血管處都有感覺接收器。內臟的活動,血流,以及血液中的化學物質,都會刺激這些接收器,并把相應的感覺信息提供給腦干,以方便大腦及時調節身體,保持身體健康。
良好的內臟覺輸入功能可以幫助人體調節血壓,消化,呼吸以及自律神經系統等各種內臟功能,同時,它也可以告訴大腦,身體需要多少的水和食物。只是,因為大部分內臟的感覺接收器數量比較少,大部分時候,都處于無感覺狀態,所以我們常常會忽略而已。但是,當出現壓迫感,胸悶等模糊的感覺,進而產生一種痛覺時,我們就會感受到并作出一些反應。比如,平時我們可能感覺不到膀胱的存在,但是當我們喝水太多時,膀胱就會有壓迫感,這種壓迫感傳至大腦中樞神經,大腦就會立刻指揮身體停止喝水的動作。
很少有家長會注意到孩子內臟覺的發展,大家發現孩子消化不良,呼吸道容易感染,總是歸咎于孩子體質不好,殊不知,體質不好的根源,還是孩子在早期沒有獲得充足而適宜的內臟刺激,導致內臟覺發展不足。包括很多感統訓練老師,對于這種似病非病的發展不足,也常常不怎么關注,但實際上,如果不能給予孩子合適的內臟刺激,幫助孩子發展起良好的內臟覺,也就是幫助們把基本的身體素質開發好,其他任何能力的發展都將無從談起。
總而言之,人類最基本的八大感覺系統,不斷幫助人體搜集周圍環境中的各種信息,與大腦相互作用,才能最終促成感覺統合的運作,實現專注力、語言能力、身體協調能力、學習力等各種能力的提升。可以說,它們就像是一個公司的多個部門,只有它們每一個“部門”都運作良好了,才能保證整個“公司”(人體)的運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