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同言
兄弟姐妹間的關系,說起來很親密,但要是細細論起來的話,卻也沒那么無堅不摧,有時正是生活中的小事,一點點累積起來,最后便會導致親情的破裂。
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再是好的關系,都不可掉以輕心,也需要耗費一些心力去刻意維持。
兄弟姐妹間,保持3個原則,關系必不會輕易破裂。
老話說得好,親兄弟明算賬。
事實上,越是兄弟姐妹之間,越是要在經濟上不要有過多的含糊,該清楚的賬算清楚。
甚至可以這樣說,在錢財的往來上算得越是明白,兄弟姐妹間的關系也就越是能夠長期和穩定。
不少人可能下意識做不到這一點,是因為小的時候大家是一家人,很多事情包括錢上都不分你的和我的,都是一起用,這份情誼導致一些人在長大以后,還是沒有拎清自己的位置。
尤其是一方已經成了家,另外一方沒成家的前提下,那個沒成家的人,很容易還是把對方完全當作過去的那個人。實際上真的不可能,一旦成了家,也就意味著家里添了新的成員,此時家庭里的所有東西肯定都不是一個人說了算,要是此時一方太偏幫著自己原生家庭里的人,有時就算是枕邊人都沒這么大度。
所以,成家以后,各自有各自需要在意的東西,也有自己要擔起的責任,考慮的問題也不會再如此簡單,自然在面對很多親情的關系上,也會下意識多了一絲顧慮。
兄弟姐妹之間,最忌諱的事情便是借錢不還,認為:我們是一個媽生的,用你一點錢怎么了?
沒有那么多理所應當。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終都會回到被利益支配的階段,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高估對方。
任何感情,本就不可能絕對純粹,也經不起細細推敲。
所以,任何金錢往來都一定要算清楚,不管小錢大錢,要是借了錢就一定要記得按時還,不要抱著僥幸心理,你要明白,沒有誰愿意當冤大頭。
第二點說得再為直白一些,就是要保持距離感。
人與人之間,不管是誰,走得太近了,都不是一件好事。
兄弟姐妹間,要是接觸多了的話,也免不得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產生諸多的矛盾。
畢竟日常的生活,基本都是由一些小事組成起來的,接觸得多了,有時哪里稍微沒做好,或者做得不夠公平的話,就免不得在對方那里形成一定的埋怨。
比如,我認識一個阿姨,她對她的親姐姐很有意見,就是她姐姐的女兒因為學校隔她家比較近,所以有一個學期來她家吃飯比較多,她漸漸就生出了不滿,認為家里多一個人吃飯還是不一樣,她們要多花錢。
當然,她肯定不會把這種埋怨,當面說出來,當著姐姐的面,她說話依舊是客氣的,禮貌的,甚至是特別歡迎的。只是換個地方,她的心緒就成了吐槽和不滿。
因此,和兄弟姐妹相處,其實也需要保持疏離和客套,平時的小事上,還是不要有過多的牽扯,不要以為人家幫你的忙,就絕對毫無怨言。
保持應有的客氣,不要大事小事隨便去麻煩別人。親情也一樣,如此在真正遇到事的時候,往往更能擰成一股繩。
兄弟姐妹間的關系,有時容易因為這種幼時的親密,導致彼此間說話都有點口無遮攔。
小的時候,可能大家都不會放在心上,大不了就是看不下去了,惹得不開心了,兩個人吵一架甚至是打一架,一會兒卻也都忘了。
但是,都長大以后,如果彼此之間的經濟能力和綜合實力拉開了距離的話,那么說話就必須要注意一點——不然的話,你可能壓根不知道自己的哪句話,一下子就戳到了對方的痛處,引起了內心里暗戳戳的不滿。
所以,第三點的“不去刻意挑撥離間”,更多指的是自己在心中不要去給對方的言行加戲,其實對方是個什么樣的人,你作為一起成長起來的人,再為熟悉不過。
我認識一個阿姨,她的姐姐比她有錢很多,并且經常在她面前說一些存了多少錢之類的話,就讓她很是不滿,認為姐姐這是看不起她。
包括平時和姐姐的相處,她總是能夠從細節處,找出姐姐看不起自己的證據。
事實上,她自己也說過:“我姐姐這個人,從小就心大,做事不會想很多,有時得罪人都不知道。”
所以,你發現沒有,她很別扭——她明知道姐姐的性格,但還是去過分解讀姐姐的言行,以至于給自己添堵。
這完全沒有必要嘛。
兄弟姐妹間,好的關系向來是經營出來的,不可能憑空得到。因此,想要有所得,肯定就得有所付出和妥協。這個道理,始終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