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五味,就是中藥的性味,代表藥物的藥性和滋味兩個方面,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四氣五味是中醫界從古代沿襲至今的名詞,今天我們就來弄懂中藥的四氣五味。
01
四氣
1、四氣的概念及起源
四氣:是指藥物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稱“四性”。
起源: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序錄“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
《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論述。
2、四氣的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
3、四氣確定的依據和基準
四氣確定的依據:用藥反應
四氣確定的基準:病癥寒熱
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陽熱證的藥物,屬于寒性或涼性藥物。
凡能夠減輕或消除陰寒證的藥物,屬于熱性或溫性藥物。
與所治療疾病證候的性質是相對的。
4、四氣所表示的藥物作用
①寒涼藥一般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泄熱通便、清熱利尿、清熱化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
②溫熱藥一般具有:溫里散寒、補陽助火、溫經通絡、回陽救逆、溫陽利水、暖肝散結、引火歸元等作用。
5、四氣與功效的關系
①藥物寒熱與藥物功效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抽象與具體的關系。藥性的寒熱只反映藥物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基本傾向,只是藥物功效的一種抽象概括,絕非藥物的具體功用。
②藥物的寒熱是從特定的角度概括藥物作用的性質,它只反映藥物作用性質的一個側面,而非全部。
6、四氣的意義
①分清藥性的寒熱分別應用:《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本草經》“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陽熱證——用寒涼藥;陰寒證——用溫熱藥。
②寒熱溫涼程度不同,恰當用藥:當用熱藥而用溫藥、當用寒藥而用涼藥,則病重藥輕達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當用溫藥而用熱藥則反傷其陰,當用涼藥反用寒藥則傷其陽。
③寒熱藥并用:治療寒熱錯雜證;糾正偏性,增強療效;利用反佐,防止格拒。
④真寒假熱用熱藥,真熱假寒用寒藥。
⑤“寒無犯寒,熱無犯熱”。根據季節不同,指導臨床用藥。寒冬時沒有實熱證,不要隨便使用寒藥,以免損傷陽氣;在夏季沒有寒證,不要隨便使用熱藥,以免傷津化燥。
02
五味
1
五味的含義及起源
①五味的含義:是指藥物的真實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種基本滋味,以及藥物的作用。除五種基本滋味以外,還有淡味、澀味。習慣上淡附于甘,澀附于酸,故稱“五味”。另外,香氣還附于辛味。
②起源:五味最早見于《內經》、《本經》。藥物的五味,是通過口嘗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則知道了它的藥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這里的味、性即指藥性、藥味。人們將藥物的滋味和作用聯系起來,用滋味來解釋藥物的作用,這就是最初的“滋味說”。后來,五行學說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說”就發展為“五味說”,并在《內經》中得到豐富和系統。《本經》明確提出“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2
五味的確定依據
①五味的確定最初是依據藥物的真實滋味。
②將藥物的滋味與作用相聯系,并以味解釋和歸納藥物的作用。
3
五味的實際意義
①標示藥物的真實滋味。
②提示藥物作用的基本范圍。
4
五味的屬性
5
五味的作用
(一)辛味
能散—— 發散
能行—— 行氣、行血
①辛散:辛味能發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發散表邪(透疹)的作用。治療表證。
②辛行:辛味能促進氣血運行,故有行氣、行血的作用。治療氣滯血瘀證。
③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還有芳香、辟穢、開竅的作用。治療竅閉、濕滯中焦證等。
“辛以潤之”: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潤養補肺。
(二)甘味
能補——補益
能緩——緩急止痛
能和——調和藥性、和中、解毒
①甘補:甘味有補益的作用。治療虛證。
②甘和:甘味有和中、調和諸藥的作用。治療脾胃不和證,入復方調和諸藥。
③甘緩:甘味有緩急止痛、緩解毒性的作用。治療腹部或四肢攣急疼痛、藥物或食物中毒。
(三)酸味
能收——收斂
能澀——固澀
具體有斂汗、止咳、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止血等作用。可用于正虛無邪之滑脫不禁諸證。
另外,酸味藥還具有生津、開胃、消食、安蛔等作用。
(四)苦味
能泄、能燥、能堅
①苦泄——含義有三:
通泄—通實邪—如,瀉下通便,治療便秘。
降泄—降逆氣——如,降肺氣、降胃氣的咳喘、嘔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熱、清中焦之熱、清下焦濕熱等。
②苦燥——即指燥濕作用。
苦溫藥,苦溫燥濕,用于寒濕證;
苦寒藥,苦寒燥濕,用于濕熱證,均屬濕證。
③堅陰——或稱“存陰”,即瀉火存陰
用于火熱亢盛,灼傷陰液者。堅陰是瀉火的結果。苦味藥通過瀉火消除了灼傷陰液的火熱之邪,使得陰液得以保存,故稱之為“堅陰”、“存陰”。與苦泄有關,而非苦味能補陰液。
(五)咸味
能軟——咸味有軟堅散結的作用。治療瘰疬、癭瘤、痰核、癥瘕痞塊。
能下——咸味有瀉下的作用。治療大便燥結。
“咸走血”、 “咸補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