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賺錢就只有一種模式【價值交換】!
不管是古時候的以貨易貨,還是現代互聯網社會的虛擬信息差,價值變現……
打工是用你的時間和體力,智力,作為價值去交換;
創業做生意本質上是低買高賣的價值交換;
區別是,有的人是靠自己和自己的時間賺錢,有的人是靠利用他人的時間賺錢。
為啥都愿意開公司,開工廠,就是購買大量人力和時間,集中力量賺錢。
你不是賣自己時間,就是買別人時間。
或許很多人不愛聽,難以接受,這就是事實和真相,你不承認也沒有用。
【價值交換】有一個核心的原則:就是你要提前給到他人價值。
古人說:歷史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雖不會一模一樣的重演,但也總是驚人的相似,只是不斷地變換外在的馬甲和表象而已。
唐太宗說:以人為鑒知得失,以史為鑒知興替。
社會規律給到人們一個很扯淡的定律:
誰能先給到對方想要的,誰就能賺到錢。
換句話說:你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要先給到對方想要的。
看看有趣的歷史故事吧,有時候知信行者講故事更能給你以啟發。
“管仲買鹿”,你更多會看到今天社會商戰的影子。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齊桓公滿懷大志,富國強兵,欲求爭霸天下,并重用管仲為相。
齊國有一個強大的對手楚國,兩國間早就互相看不順眼,遲早一戰,只是都感覺雙方半斤八兩,時機還不成熟。
用現代話說,就是“實力不允許啊”!
管仲給齊桓公出主意,大王你想,各國都在發展實力,打仗都是為啥啊?
齊王:攻城略地啊。
管:然后嘞?
齊王:發展經濟啊,強大軍事啊,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啊?有啥問題嗎?古代君王不都是這么干的嗎?
管:偷偷一笑,您說的不就是想方設法,要多“賺錢”嘛?
大王您這樣,楚國不是想賺錢嗎?咱給他錢,當然不能直接給,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楚國人喜歡打獵各種動物,尤其是以鹿換錢過日子,咱去買,玩命買,給他們送錢去,用錢砸死他們。
結果就是,大批的齊國商人就像搶購今天的大牌名品年底打折般,像潮水一樣涌入楚國,見到各種動物尤其是鹿,就瘋狂購買。
楚王一看這架勢,做夢都能給笑醒,這群踏馬沒見過世面的二貨,隨即命令全國,給我狠宰這群冤大頭。
上令下從,況且有錢不賺那啥蛋,全國誰也不上班,不工作,不種地,都去打獵抓鹿去了。
幾個月之間,一頭鹿的價錢就從2個銅錢,瘋狂飆升到40個銅錢,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了。
管仲如此一頓騷操作,楚國這一年上下大賺,每家每戶都在家抱著錢,樂稀了眼,這收入比上班種地啥的強太多了。
楚國人紛紛眼冒綠光,打聽齊國的商人:你們下次啥時候還來?
一年下來楚王發現不對勁,抓了一年境內動物沒啥了,關鍵是糧食也沒人種,糧庫都見底了,大家都抱著錢,揭不開鍋了。
真是全楚國窮的是只剩下錢了。
全國鬧起了饑荒,去別國買糧食吧,四鄰五舍,幾個鄰國懼怕齊國威脅,不敢和楚國交易。
再說聽到楚國發橫財了,不但不賣糧,還紛紛派兵騷擾邊境重地劫掠不斷。
眼看就要內憂外患,崩潰就在眼前,楚王為了民眾無奈向強大的齊國低頭,用國家安全換取齊國的糧食。
自此,齊王兵不血刃,用錢砸掉了強大的對手楚國,一舉成為當時的春秋霸主。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管仲買鹿”之謀!
現代人常說,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常去森林的人都知道,越是色彩鮮艷漂亮的蘑菇越吸引人,但是往往毒性越大,吃了就會有生命之憂。
從長遠大局來看,當你做對他人有益的事,自己本身也會受益。
關鍵區別,在于你是給予者,還是接受者,你是主動還是被動。
你首先給到對方想要的,對方就會給到你想要的。
眼光和格局這件事說少了不管用,說多了就像裝X。
賺錢這件事并不難,難的是你打破令自己舒適的固有思維,首先考慮自己利益往往很難得到利益。
不管你是上班打工,創業做生意,銷售化妝品還是賣保險,當你放下自己利益,首先給他人提供價值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