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輔周醫療經驗》書中載虛寒型高血壓病一例。
主訴:病已三年,頭暈痛,耳鳴,形體肥胖,夜間尿頻,痰多怕冷,手足涼,飲水腹脹,飲食喜溫,六脈沉細,舌淡苔滑,血壓230/118.
治法:溫陽鎮水,健脾化痰方用:白術、附片、生姜、茯苓、半夏、白芍、生龍牡。共診三次,血壓維持在200/100,癥狀明顯減輕。
按:本病怕冷,喜溫食,乃脾陽虛弱;多飲水腹脹,為濕滯中宮;舌淡苔滑為陽虛停水。蒲老用真武湯溫陽泄水,乃治病必求于本,加半夏燥濕,龍牡降逆,立方切合病情,故診治三次,血壓下降,諸癥減輕。
又一九七九年《新中醫》增刊二期載有脾胃陽虛高血壓病例。
主訴:眩暈,心悸耳鳴,四肢沉重,大便稀溏,夜溺頻多,腰酸,脈沉遲,苔薄膩,血壓在190/130之間波動。
治法:溫陽利濕,兼理肝陽
方用:人參、熟地、附塊、干姜、補骨脂、葫蘆巴、龍骨、牡蠣、山萸肉、枸杞子、巴戟天、杜仲、白術。
按:頭暈、心悸、耳鳴、腰酸等癥,雖肝腎陰虧的高血壓病亦有此種癥狀,但本病兼有大便溏薄,四肢沉重,脈遲,則為脾腎陽虛可無疑義。故投參附姜以溫脾,補骨脂、葫蘆巴、巴戟天以壯腎,枸杞、山萸肉、杜仲滋肝益腎,龍牡鎮逆降壓。此方與蒲老所治之癥,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原發性高血壓病臨床所見以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者為多,故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潛陽滋降法(張伯龍方),常為同道所采用,有一定功效。
筆者治此病喜用費伯雄之羚羊角湯,方用生地、白芍、丹皮清血熱,夏枯草緩肝火,炙龜板、石決明滋陰潛陽,菊花、薄荷、蟬蛻祛肝風(費氏原方有羚羊角、柴胡,今刪去)。全方有平肝清熱之效,用于陰虧不甚、肝火上炎之證每有良效。若陰虛于下、陽亢于上者,則用,桑葉、黑芝麻、甘菊、白蒺藜、首烏、生地、天冬、女貞子、牛膝、柏子仁。本方以何首烏、生地、天冬、女貞子、黑芝麻、牛膝、柏子仁滋肝益腎,桑、菊、蒺藜祛風平肝,雙管齊下,湊效自速。若高血壓病其癥狀偏于心經者,如口干心煩,多夢少寐,脈細數等,則宜養陰安神,如生地、石斛、白芍、炒棗仁、遠志、茯神、秫米、朱砂安神丸(上海丁甘仁方)。
以上從虛寒型高血壓病談到肝腎陰虧型高血壓病,意在吾人臨證,務須知權達變,隨證化載,切忌拘執板方,以治變化多端之病。望同仁令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