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靈蘭秘典論》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人的精神思維活動主要屬于心的生理功能,五臟在心神的主導下,接受外來的信息,作出相應的反應。五臟中任何一臟發生變化,均能影響到神志的協同,而使之相應的外在語言、動作、行為發生變化,故兒童多動癥主要是以心為主兼及肝、腎、脾等臟腑的病理變化。《靈樞•本神》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主血脈,藏神為智意之源,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則人的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反應靈敏。反之,若思慮勞倦,久病氣血虛弱上及于心,致心氣不足,心陰虛弱,神失所養,可出現神志飛揚不定、精神不專、反應遲鈍、健忘等癥。另外,心屬火,為陽臟,以動為患,而小兒生機旺盛,陽常有余,心火易亢,臨床易出現心陰不足、心火有余、心神不守的病理改變。
肝為剛臟而性動,主筋藏魂,其志怒,其氣急,體陰而用陽。肝主人體生發之氣,肝氣生發則五臟俱榮。小兒發育迅速與肝關系極為密切,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點。若久病耗損致肝體之陰不足,肝用之陽偏亢,則可見性情偏拗、沖動任性、動作粗魯、興奮不安等肝氣有余之象。《靈樞 •本神》中云:“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則魂不守舍,而出現夢囈、夢游等兼證。肝主疏泄,若肝氣疏泄不利,條達失宜,氣機失調,則氣血紊亂,或瘀滯不爽或亢而為害,均可導致急躁易怒等癥狀。
脾屬土,為至陰之臟,其性靜,藏意,在志為思,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小兒脾常不足,若喂養攝護不當或疾病所傷,均可影響脾之運化,脾失濡養則靜謐不足,可表現為興趣多變,做事有頭無尾,言語冒失,心猿意馬,雖能自悟而不能自制,肝動脾靜,肝為脾之主,脾受制于肝,兩者含“動靜互制”之義。如脾土不足,則土虛木旺,亦可出現性情沖動、任性、動作粗魯、興奮不安等肝陽偏旺之癥狀。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開竅于耳。腎為水臟,水中有“元陽”,能化氣而產生生命。水氣潛行地中,為萬物受命之根本,真水之氣上行夾脊,至腦中為髓海,泌其津液,注之于脈,以榮四肢,內注五臟六腑,隨相火而潛行于周身。腎為作強之官,出技巧和智慧。小兒臟腑柔弱,氣血未充,腎氣未盛,本為生理常態,髓生不足,則可見到動作笨拙不靈、健忘、聽覺辨別能力差、遺尿等癥。腎水肝木,乙癸同源,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陽自旺,肝火上炎,魂失安謐,則見煩躁易怒、沖動任性;腎水心火,上下相濟,若腎水虧乏則心火獨旺,動擾于心神可致心神不寧,注意渙散;腎為先天,脾為后天,先天生后天,后天養先天,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則乏生生之源,必致脾虛意亂而見健忘、注意渙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