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則燥,此為常態,治之以滋陰潤燥之法即可。但在特殊情況下,陰虛與濕濁并存,此為變數,較為難治。此證用藥,滋陰恐助濕,利濕恐傷陰,二者矛盾相對,常令醫者顧此失彼,束手無策。今有滋陰除濕之法,扶正不助邪,祛邪不傷正,可供借鑒。
1、滋陰除濕法治療傷口久不愈合病例
李林
患者于l 98 3年11月踢足球時,不慎右小腿被碰撞而感疼痛,次日局部紅腫,時隔數日,患處腫痛加劇,某醫院診為軟組織炎,與服抗生素等藥。痛不減,腫漸增,另一醫院診為軟組織損傷,繼發感染,隨即切開排膿,注射抗生素。連續治療二月余,切口不愈合,形成潰瘍,經常滲水,時而瘙癢。患者體健,有“皮炎”史,吃鴨肉周身曾起過大量紅斑、丘疹。檢查患處,見右脛內下l/3處有l0×l2平方厘米皮損,中心切口處瘡面色白,呈凹陷狀且表面有糜爛,滲出。周圍暗紅,附有痂皮。軀干皮膚完好,但雙手指、頸部和口周可見散在的紅斑、丘疹、水泡、結痂相兼的皮損。
根據其過去史及指、頸等處的皮損可診為濕疹。原切口久不愈合與濕疹有關。舌紅,苔黃,脈滑數。諸癥合參,辨證為濕邪蘊羈,日久傷陰。擬滋陰除濕法治之,處方:生地30克、玄參l5克、麥冬l2克、當歸l0克、茯苓l2克、生苡米l0克、澤瀉10克、地膚子15克、白鮮皮l5克、生甘草l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外用生地榆、馬齒莧各30克,水煎涼冷濕敷,日2~3次。2月28日復診:瘡面糜爛已消除,凹陷處略變淺,滲水減少,余癥同前。效不更方,治療同前。連續治療一個月,潰瘍口愈合,其他處皮損全部消失而痊愈。
在診治傷口久不愈合時,吸取前醫之鑒,既觀局部,又察全身,采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權衡標本,認為病以濕疹為本,潰瘍為標。濕疹多因內濕外發所致,由于失于清利,使濕邪蘊羈;因濕邪纏綿而致久不愈合形成潰瘍。滲水曠日持久,傷及陰液,遂成濕邪蘊羈,日久傷陰之證,故投內服藥以圖其本。其中生地、玄參、麥冬、當歸滋陰養血和營,補陰血之不足,防滲利諸藥再傷陰;茯苓:生苡米、澤瀉健脾利濕;地膚子、白鮮皮祛濕止癢;諸藥合用,祛濕邪之有余,制滋補諸品之膩滯。俾濕去而無傷陰之弊,陰復而無助濕之嫌,滋陰與除濕并行不悖。外敷藥可使局部收濕斂干。內外配合,標本兼固,故施治一月痊愈。
2、滋陰除濕法治療陰囊濕疹病例
朱仁康
趙××,男,36歲。1973年9月10日初診。患腎囊刺癢2年。2年前,陰囊初起丘疹,滲出性損害,瘙癢劇烈,搔破流水黃粘,經治滲水減少,但仍瘙癢不已,反復延成慢性,皮膚肥厚,劇癢日輕夜重,不能入眠,屢治少效。檢查:陰囊皮膚頑硬,干燥脫屑,搔痕累累,部分皸裂。舌質紅無苔,中間裂,脈弦滑。中醫診斷:腎囊風。西醫診斷:慢性陰囊濕疹。證屬初起濕熱下注,滲水日久,傷陰耗血,血燥生風。治則:滋陰除濕,養血潤燥。方用滋陰除濕方:生地30克、玄參15克、丹參15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蛇床子10克、白鮮皮10克。初服7劑,瘙癢明顯減輕,繼服7劑,皮損逐漸減薄。外用五倍子膏,調治2月治愈。
按:本方經多年臨床觀察,治療濕疹,應按期按證對待。亞急性及慢性期由于滲水日久,已成陰傷血燥證,若一味延用利濕清熱或苦寒燥濕,非但久而不愈,勢必重傷陰血,而更加重病勢。故擬定滋陰除濕一方,投之輒效如桴鼓。本方重用生地、元參滋陰清熱;當歸、丹參養血潤燥;佐以茯苓、澤瀉除其余濕;蛇床子、白鮮皮止癢。在這里須要說明一點,一般認為滋陰必致助濕,除濕必然傷陰,兩者并用,似乎矛盾,實則生地、元參滋陰而不助濕,茯苓、澤瀉除濕而不傷陰,兩者相輔相成共奏奇功。在具體應用中,可隨癥增減:如服一段時間后,又見黃苔,可暫去元參,加黃芩,加加減減,直至治愈為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