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陽光、懂事,成績優秀,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另一個呢,叛逆囂張,不僅打架斗毆進了少管所,還讓未成年的女友意外懷孕;本來是因為男主角許光漢的顏開始看,到結尾,卻哭得稀里嘩啦。那個父親永遠對外宣稱:
我只有一個孩子
阿和一上來就惹事了。因為遭遇欺負,忍不住喊哥們菜頭去教訓對方。于是菜頭提了西瓜刀,徑直走向火鍋店就餐的一個年輕人。在一家駕校做教練的父親,從母親那里得到消息后,說了一句話:我沒有什么看法,這個兒子我是管不了了,最好就把他關進去,把他關到老,關到死。一所學校中,父親阿文拿著印有駕校校規「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本子,遞給一位溫順的少年,并叮囑本子里放了一些錢。原來,這位少年是這個父親的大兒子,名叫阿豪,整個人穩穩的、淡淡的,不急躁、不生氣,是父母師長眼中的好學生、好孩子。這個家庭仿佛從阿和進輔育院(少管所)開始分崩離析,但其實,伏筆早就埋下了。阿和打小就不聽話,不讓父母滿意。于是早早被父親放棄,一如荒野中的野草,自生自滅,任由風吹雨打。相反,阿和的哥哥阿豪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因此父親便把 200% 的關注都給到這個大兒子。在父親的高度關注和控制中,這個兒子必須要有好的前程,這樣做父親的臉上才有光,才不枉此生的辛苦。但就是這個讓他自豪,且一直讓他很放心的兒子,在某一個深夜,縱身一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父親錯愕、無言,一旁的妻子崩潰大哭,不愿意承認阿豪已死。曾經用來應付旁人的話,就這樣變成了事實——現在,他真的只有一個兒子了。他曾跟交好的同學講了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新版本——司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玩捉迷藏,當所有人都被找到以后,司馬光卻堅持:還有一個小朋友沒被找到。于是大家紛紛跟著司馬光去找那個不見了的小朋友,終于走到森林深處,一口大水缸出現在眼前。一貫冷靜的司馬光搬起一塊大石頭,砸向水缸,水缸破了,但是沒有水流出來。大家慢慢走向前,才發現有一個小朋友蜷縮在水缸的陰暗處,表情驚惶地看著缸外。站在外面的司馬光一下子愣住了——那個躲在水缸里面的小朋友,就是他自己。在后來阿豪自殺前,他給同學發的短信中,又提到這個故事:「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占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 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span>這就是真實的阿豪,始終像陽光一樣,照耀、溫暖著他人,卻從未有人了解過他的悲傷和痛苦。是無奈,是脆弱,是憤怒,是悲傷,是真實的他自己的一部分。可惜這么重要的一部分,卻被父母過高的關注跟期待生生閹割掉了。父親以他為榮,弟弟越叛逆他就必須越聽話。弟弟越為父母做的少,他就越需要為父母的期待負起責任。這個年輕的孩子,他怕父親失望,不愿讓這個家垮掉,只得不斷燃燒自己,直到能量消耗殆盡。至死都沒有人問過阿豪,他是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的,他想要過怎樣的生活。電影中,母親琴姐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那種溫柔而隱忍的好女人。阿和進輔育院之后,一位女士帶著一名叫小玉的少女來到家里,說小玉懷孕了,孩子是阿和的。時隔幾天之后,琴姐找到小玉的家人,說愿意幫兒子照顧女朋友,直到生產。就算小玉的家人質疑怎么放心讓小玉與阿和在一起,琴姐也是一并承擔:后來阿和出獄,找了一份洗車行的工作,還兼職便利店,琴姐想著不能一直這樣下去,便要拿出和丈夫交的保險的錢租一間店面,方便小玉工作。事事關心,為孩子鋪好道路,像極了我們普通母親的愛。阿豪跳樓前依舊早出晚歸,琴姐以為他如常上學,可女同學卻說已經很久不在學校見過阿豪。電影末尾,阿和陪著母親一起散步,突然想要載著媽媽兜風,順手開了路邊一輛自行車的鎖,琴姐詫異:你什么時候學會這個的?若說父親身上濃縮了中國式父母太過功利的愛,琴姐身上,則濃縮了太多父母跟孩子的疏離模式。他們看起來一直都在悉心照顧著孩子,關心著孩子的衣食起居,但是他們從來不曾試著了解過——自己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么,承受了什么,內心世界究竟發生過什么。孩子們的歡喜不曾有機會跟父母分享,孩子們真正遭遇困難的時候,也鮮少有機會去及時從父母那里得到幫助。這種親子溝通嚴重缺乏的情形,在我們育兒中非常常見,想想都覺得悲傷。你要求他好好學習,他就天天向上。你讓他往東,他哪怕不情愿也不會向西。他孤獨地硬撐著走向窄逼的人生通道,一直到走向沒有任何救贖的可能。他對父母、對權威、對外部世界不停說著:好的、好的。但好到把一切的憤怒、絕望和攻擊,全部都留給了自己。比較起來,看似走入歪門邪道的弟弟阿和,為何會是畸形的家庭中幸存的那一個?他叛逆、貪玩、惹是生非,學習成績總也無法讓父母滿意,但他不必背負任何人的意愿捆綁。他可以安心地壞。所有成人眼中的那些「壞毛病」,比如貪玩、逆反、打架等等,實質上是排解壓力的渠道,是自我救贖的方式,是生命的活力迸射出的小火苗。所以,這部看似平靜實則血淋淋的電影,給我們的育兒啟示是什么?也許好孩子阿豪跟壞孩子阿和加在一起,才是一個正常且完整的孩子的樣子。也許父母最該做的,就是放下「好」「壞」的評判,為孩子做下面這些事:跟孩子說「你要乖乖吃飯」「你要好好學習」,這都不算尊重和看見。看見是指,去詢問孩子——你最近開心嗎、你的想法是什么。以及要給孩子多一些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力,當然還包括要給孩子他自己的時間,哪怕他只是發呆,睡懶覺,玩游戲。這種做法,才能讓孩子有機會做自己,而不至于被父母的期待填滿,不得不完全地出讓掉自己的領地,壓抑掉自己的所有需要。比如,孩子體能好,可以充分地給孩子提供運動的機會,而不必強調孩子必須要在家里好好看書。比如孩子唱歌好、跳舞好,武術耍得好,甚至游戲玩兒得好,這些都該成為孩子一個值得驕傲的資本,和他值得自信的東西。這樣,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境,或者某些原因成績下滑,他們總不至于整個的自信和自尊,完全崩潰掉,以至于自暴自棄。父母可以向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期待,但是當孩子失敗的時候,請不要劈頭蓋臉一頓批。比如,面對一個考砸了的孩子,你可以溫柔而堅定地說:比上次考得至少有進步,相信你下次一定會比這一次考得更好。永遠記得,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養育方式更是決定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愿你和你的孩子,有陽光普照,陰暗時,也可以有依靠。 樹媽說:
文章之后,還有件事情要跟大家說一下,微信最近改版了,為了方便后續能接收到咱們的文章,大家可以在文末點個【在看】。
咱們也開通了視頻號,最新一期的視頻,是關于為什么孩子聽不進你說的話。在為孩子固執不聽話而發愁的媽媽,也許會找到答案。
想看更多視頻,可以關注我。后續我會在這里,繼續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經驗……歡迎來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