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的實踐與思考
興化市少年宮幼兒園 朱芹
內容摘要: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應將幼兒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以幼兒發展為本,尊重孩子的需要,解放孩子的小手,了解孩子的童心,把創設環境的權利還給孩子,充分給予孩子自主權,引導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幼兒真正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從而積極主動地獲得有益于一生發展的經驗。在教師、幼兒和家長共同創設環境的過程中,把環境教育的思想滲透到每一項活動中,讓我們的孩子學會學習、學會表達、學會創造。
關鍵詞: 教育環境創設 和諧開放 多元互動 發展融合
廣義環境觀認為,幼兒園教育環境是指幼兒園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兒園內的小環境,又包括與幼兒園教育相關的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的大環境。新《綱要》正是將幼兒園教育置身于終身教育的大范圍中,用大教育觀來界定幼兒園環境的。《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的目光要時刻追隨著孩子,讓他們的眼睛在互動融合的環境教育中變得充滿靈氣,讓他們的雙手在共同創造的過程中變得輕盈靈巧,讓他們的心靈在無數次感受之后變得純凈美好、生機無限。
一、追隨孩子的視角,創設和諧開放的教育環境。
1、尊重孩子的需要
以往在進行環境創設時,我們往往是教師動腦多,整個是教師直接包攬,精心布置環境,孩子動腦少,這樣創設出來的環境是從教師的興趣和愿望出發的,存在重觀賞性、輕教育性的不足,忽視了幼兒這一重要主體的參與性,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因而環境也就失去了影響和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現在的幼兒園環境,不再只是一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背景,而應成為我們教育課程的一部分。幼兒園環境應該由教師和幼兒共同來創造,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去裝飾環境。例如區域化活動中的內容,我們讓幼兒來討論設計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游戲,于是產生了亮麗時裝秀、愛心花草屋、古詩苑、樂樂理發店、泥塑區、精品畫廊、點點娃娃家,早早大酒店等區角;另一方面,我們通過細心觀察環境,觀察幼兒,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根據幼兒的熱點話題,生成主題活動,如:關注奧運、我和福娃迎奧運,教師和幼兒共同動腦動手,收集有關福娃的各種圖片,奧運會的參賽項目、相關知識、與奧運會相關的運動器材,自制了“向奧運進發”的火炬,我和福娃娃玩球、我和福娃唱奧運等游戲玩具,分別布置在活動室與游戲區域,得到幼兒的一致關注和喜愛。所以,在創設環境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孩子的興趣在哪里,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一下,這樣的環境孩子們既了解又熟悉,興趣肯定會很濃厚。
2、解放孩子的小手
我們在進行環境創設時,往往是教師動手多、孩子動手少,這樣一來,孩子們自身參與的少,對環境的理解和興趣也不會很高。我們應該把創設環境的權利還給幼兒,充分給予孩子自主權,引導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幼兒真正成為環境創設的主人,從而積極主動地獲得有益于一生發展的經驗。
在環境創設中,幼兒是否有自主選擇和使用材料的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參與環境創設的積極性,影響著幼兒與環境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為了讓孩子真正與環境互動起來,需要我們老師多動腦、孩子多動手,讓孩子們把他們的創造性用小手大膽地表現出來。孩子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會同時動腦思考,當他們創作的成果展現到環境中時,他們會體驗到自由表達與創造的樂趣,增強孩子們的自信心。例如:孩子們用自己收集的飲料罐做成自制小樂器沙球、響鈴,用泡沫、綠豆、紅豆等制作成精致的糕點,用廢舊易拉罐、飲料瓶做花瓶、花盆,用縐紋紙、樹枝、各色布料、蠟光紙、糖盒等進行插花藝術。在美工區擺放著由師生共同收集的大量的紙盒、塑料瓶、瓷瓶、蛋殼等自然物和廢舊材料,這些自然物和廢舊物品由教師、幼兒共同收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幼兒又能時時玩出新花樣。
3、了解孩子的童心
《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同伴群體與幼兒園教師集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應充分發揮這一資源的作用。”“教師的態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老師在與幼兒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相互關系和幼兒能夠感知的老師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幼兒能否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習獲取有益的經驗。教師作為孩子們朝夕相伴的人,我們的一言一行和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尤為重要。
在創設環境和改變環境時,我們并不急于在幼兒面前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決定,以免禁錮束縛孩子的思想。我們更多的是與孩子對話交談,了解孩子的童心,打開孩子封閉的思路,采用關懷、接納的口吻與孩子平等交往,“請你想一想”,“請你試試看”,“還想做什么”,用這些親切的話語引發孩子們的愿望,從而發現新事物、產生新想法。而我們在傾聽和欣賞中,不斷反思,作自我分析,也會產生更多新的創意。
二、追隨孩子的身心特點,創設多元互動的教育環境
1、環境引發課程主題之間的互動
瑞吉歐提出:“環境生成課程,課程主題來源于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作用。”幼兒園環境已不再局限于幼兒園內,它還包括幼兒園外的一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幼兒處于這么大的環境中,必然會對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產生疑問,這
2、環境支持教師與幼兒的互動
每一個主題環境的創設,不僅是課程內容的體現、教學活動的反映,更是幼兒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記錄。因此在布置環境時,我們根據作品內容、幼兒水平設計一部分任務,添加一些操作內容,啟發幼兒充分想象、自由表現,讓他們共同參與,培養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和參與意識。如:美術活動中欣賞了各種各樣的剪紙后,我們開辟主題墻:快樂剪紙藝術,將成品剪紙與幼兒活動中的剪紙作品一起展覽,豐富幼兒藝術審美經驗,提高幼兒審美意識,藝術感覺和創造能力。我們始終努力創設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的主題環境,讓幼兒名副其實地成為環境設計的主人。墻飾不是擺設,它應當為幼兒提供學習的材料,在親歷了墻飾的生成后,我們意識到墻面的布置應隨著活動的展開而逐漸產生、發展和完善。因此,在進行教育活動時,我們比較重視環境的利用,讓環境說話,讓墻飾為課程搭建平臺。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斷與幼兒相互作用,不斷通過觀察、傾聽、詢問,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關注點,判斷可以融入的教育目標和內容,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獲得有益的經驗。如:我們發現幼兒圍繞“廢報紙的再利用”討論時,大多幼兒因為有晨間活動的體驗,想到用它做紙球、紙棒進行運動,我們有意引導幼兒欣賞樂樂小朋友的作品,它是用廢報紙剪裁后裝飾制作的娃娃服裝,幼兒的討論一下子從運動器材轉向手工制品,如可以用報紙來折小船、扇子、手槍,制作漂亮的剪貼畫等。這些來自幼兒的信息又對幼兒起到提示、強化和反饋的作用,不斷豐富、擴展和建構著他們的知識經驗。又如:在欣賞了音樂家的故事,練習了節奏樂《拔根蘆柴花》后,根據幼兒興趣,教師和幼兒共同創設了音樂表演區,里面陳設了教師和幼兒用廢舊飲料罐、蛋糕盒、鈕扣、竹筒等材料自制的小樂器和節奏譜,幼兒隨時可以唱一唱、玩一玩,離園時,還可以在樂器展示區為小朋友和家長演奏。幼兒與環境的互動過程是我們了解幼兒的主要途徑。觀察環境、觀察幼兒,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判斷環境所蘊涵的教育價值,是老師爭取適宜教育的主要前提。在此基礎上,我們有意識地創設環境,引發和支持孩子的學習興趣,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幫助,引導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
3、環境激發幼兒同伴之間的互動
環境為幼兒的合作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幼兒的問題往往會引發同伴的共同探索。幼兒的發現學習可以獨自進行,但有時可以讓幼兒在合作中共同探索、發現學習,其教育意義更大。如在“理發店”的主題游戲中,在游戲開始前,三個孩子嘗試著分工制作、分類擺放器具,同時,他們經過商量,能分清洗、剪、吹的過程了。他們在活動中表現出的熱情、專注,吸引了其他幼兒加入。孩子們分工協作,通過討論、制作,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第二星期,“店”里出現了“等候椅”,專門提供給那些還未輪到的客人,由于服務好所以賓客盈門嘛。細心的理發師還想到提供一些圖畫書讓客人消磨時光呢!漸漸的,店里的服務越發周到了,不知誰從家里拿來了媽媽的絲巾,當成圍在身上的布;一旁還悄悄開起了“美容區”,孩子們有模有樣的為顧客做臉,聽說是陪媽媽去美容時偷學的,而原本沒有的洗發龍頭、燙發用的電罩也經過孩子們的巧手,利用廢舊材料做成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同伴之間的互動中被極大地發揮出來。因此為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除了要便于個人探索外,還應當滿足幼兒合作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在區域中投放的材料每種一般有四份左右,活動時桌子擺放成小組圍坐的形式,以利于幼兒間的合作探索和在探索中的使用。
4、環境促進家園之間的互動
《綱要》提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為了促進每一個幼兒健康發展,我們努力創設“家園合作、同向同步”的幼兒園環境。只有讓家長參與到富有創意的環境創設活動中,才能讓家長認識到環境對幼兒發展的意義,成為教育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賞者、響應者與創造者。在環境創設活動中,我們注意讓家長參與教育過程。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及教師的工作,是家園合作的前提,也促進家長對孩子學習活動的支持。如:我園為豐富幼兒語言儲備,促進幼兒智力發展,在各班設置了《我給媽媽講故事》的家園專欄,內容為幼兒復述或創編的各類故事,形式為幼兒講述給家長聽,由家長記錄后,家長與幼兒共同裝飾頁面,添畫上漂亮的插圖
三、追隨孩子的成長,創設發展融合的教育環境
在塑造教育環境時,不能只追求一種視覺效應,而更要體現內在品質。為此,我們幼兒園始終將環境創設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探索幼兒園發展的內涵。
1、教育環境的創設與教育品牌融合
作為幼兒園的管理者,必須時時思考如何發揚光大幼兒園的辦學理念與教育品牌。我認為教育環境是“潛移默化的教育與教育品牌的體現”,在幼兒園環境設計中,不是單純以標語、獎牌、名人名言去糊弄他人,而是以正確的辦學思想與優美的視覺印象去感染家長,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教師與家長對兒童教育再思考的效應。在這方面,我們教師有許多創意。走進我們的幼兒園,“一切為了孩子”“尊重、賞識、和諧、共進”時刻提醒每位教工與家長關注與支持孩子的成長——自主學習、接受挑戰。操場、走廊、樓梯布置的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書畫作品、手工作品,反映著幼兒童真、童趣的歡樂情景,有意無意地向大家傳遞著幼兒園的品位和品牌,讓家長、幼兒、教師更深刻地感受孩子們的成長。
2、教育環境的創設與幼兒園課程融合
走進我們的幼兒園,那色彩斑斕的外墻畫面、精美的音符、豎琴、吉它等外墻藝術裝飾物,以多種藝術化手段展示的幼兒藝術作品、不同樓面長廊內不同主題設置的景點,仿佛一幅立體的七彩畫卷,在向孩子們傳遞著濃濃的藝術信息,孩子們身臨其境,耳濡目染,深深感受藝術文化的魅力,具有特色的藝術課程環境保障了我園藝術課程特色的實踐與研究。
3、教育環境的創設與教師專業化發展融合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整體風格代表著園長與教師的思維方式、文化水準、審美情趣,只有優秀的教師群體才會創設出一個充滿想象與動感的教育空間。幼兒園的教育環境設計,就像編寫一部優秀劇本,園長的工作就是引領老師們參與精彩的“劇本”創意工作。我們經
幼兒園的教育環境創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將幼兒的主體地位放在首位,從幼兒的認知發展和年齡特征出發,讓課程的價值在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體現,把環境設計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和課程模式的建構性要素,讓幼兒園教育環境真正成為幼兒發展和成長的舞臺,給幼兒的人生道路增亮添彩。讓我們共同關注:
尊重——滿足孩子所需,給孩子一個豐富的環境。
信任——放開孩子的手,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環境。
發展——給孩子以挑戰,給孩子一個探索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2、《談談環境的教育價值--瑞及歐環境創設的啟示》《學前教育研究》2002.1期
3、《向瑞吉歐學什么:<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解讀》教育科學出版社 屠美如 編 2005年出版
4、《幼兒教育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陳幸軍 主編 200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