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生活在中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便已開始吸食煙草了。他們用韌性很強的棕櫚草將已經曬干的煙草葉卷在里面,將其點燃后吸取其煙,并已蔚然成風。后來食倫布將煙草種子帶回歐洲種植,并依樣卷起吸食,由此這種煙卷立刻風靡歐洲的上流社會。于是,煙草的種植業也很快推廣到勞動力密集的各個殖民地國家。毫無疑問,印第安土著的這種卷煙正是今天為我們熟悉的雪茄的原型,而如今這個世界上最極品的雪茄也仍然產自這片中美洲的土地上,或者,這也是古巴在世界人民眼中的一個重要標簽吧。
離開哈瓦那進入古巴的鄉間,偶爾的馬車緩緩地壓過路面,帶著古巴人特有的爽朗。土黃色的大地上夾雜著大片大片的綠色,在藍天白云下悠然自得,天際線上一棵棵棕櫚樹,帶著曼妙的曲線,不時打破這單調的畫面,一切仿佛突然放慢了腳步。事實上,在這個鶯飛草長的日子里,這里大多數的綠色正是這種名叫煙草的植物。
煙草是茄科煙草屬植物,而其中的紅花煙草就是用來制作雪茄的。古巴作為紅花煙草的原產地,無論是氣候還是土壤,都是極利于其生長的,所以基本不用浪費太多人力物力,煙草的豐收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走進一家煙草生產地,明顯是一個家庭作坊,父母帶著四個孩子管理著一片不小的煙草地,他們的玩伴是狗,工作伙伴是牛,房間里樸素自然,又透著生活的味道。地里的煙草如我們常見的青菜一樣,整齊而茁壯,翠綠欲滴,因為種植的時間略有不同,所以有的正開花,有的在吐翠,有的已經被收割到了大棚里。大棚非常簡易,棚壁是由木頭搭起的,這樣既可防潮又可透氣,有利于煙草的陰干。里面除了掠架,沒有其他設備,收下的煙草葉就被一片片地用細繩穿起掛在架子上。當煙草葉被陰干了水分,自然卷皺成一團時,還必須時不時地撐開,以免完全干燥后鋪開時因為太脆而破碎。而另一部分則被存放在卷煙桶里,經過長時間甚至數年的發酵成為煙芯的原料。然后,這些一片片的煙草葉才會經過幾道甄選,分成不同級別用以制作大小不一、品質不同的雪茄原料。
一般來說,古巴雪茄除了原料可貴外,還有它經過幾個世紀時光錘煉的純熟的手工卷煙技術。它通過人工撿葉與包裹,完成機器卷煙的過程。雖然看上去不如機器卷煙那般平滑整齊劃一,但卻多了工人對煙芯松軟度與外煙皮包裹強度的理解,也避免了機器帶來的油污對雪茄純凈味道的干擾。傳說極品雪茄全是由漂亮的古巴小姑娘在其光滑的大腿上完成裹卷的,這的確是以訛傳訛,我親自造訪過數個雪茄加工廠,包括古巴最大的帕爾塔加斯卷煙廠與羅密歐朱麗葉卷煙廠,看到的操作間里都是色種膚色、各種年齡段且不分性別的制煙工人。
當這些成品煙葉被送到卷煙廠后,還需要重新濡濕,以恢復葉子的彈性,并方便平展開剝去葉脈。之后才根據大小與色澤被分至不同品質的雪茄手工作坊里。首先,工人在手堂上將兩三片專門用作煙芯的干煙葉并攏卷起,接著用外煙葉包裹起它們,最后,才用一種Volado煙葉包在最外面,目的是為了方便雪茄的均勻燃燒。這樣,只不過是完成了煙芯部分。在煙芯外還要包裹住包扎煙葉,俗稱外罩,然后一直卷成紡錘狀。這時,就需要利用松緊來控制雪茄的粗細程度了。然后,還要包裹上柔軟的白布木葉子,最后才用一張扇形包裝紙將雪茄的一頭封住,最后借助機器的切割來完成雪茄的進一步塑形。而此時,極品雪茄還沒有完成。經過煙熏后,還需要放在通風的房間里一段時間。之后雪茄還會被經過挑選分類,貼上標簽,放入松木或雪松木盒,貼上密封條。
總之,從鮮嫩綠色的葉子到極品古巴雪茄這面目全非的改變,需要經過一百多道復雜的工序,但或者,這都不是重要。只有那古巴濃烈的陽光、湛藍的天幕、金黃的土壤與同在這片土地上生產它們的心境明媚的人們,才是構成古巴雪茄名揚天下的因素吧。
古巴鄉村大地
牛犁松土壤
煙葉種植地總有棕櫚樹的影子
茂盛的煙葉
簡易大棚就在煙葉地旁
煙葉地里的野生含羞草
被切下的煙草葉可以制香煙的煙絲
古巴雪茄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