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是攝影家,也不是藝術家,頂多是個攝影愛好者。本文涉及的內容是作者的經歷和經驗,沒做過系統的調查和查閱有關文獻,也沒閱讀攝影的理論著作。所談內容不全面,不系統,僅反映個人的經驗和觀點。
改革開放前,攝影或叫照相是少數人的職業,除記者、照相館、單位外一般人很少有照相機,即使有也是大多數是海鷗牌或鳳凰牌國產相機。在那個年代本人是畢業不久的青年人,每月56元的工資養家糊口的壓力很大,玩照相機是一件奢侈的事。本人比較幸運,有機會玩過照相機。在念大學時,姐夫機關清理庫存,處理了一些物品,其中有兩臺舊相機。買下了,其中一臺我玩了一陣子后還給他了。另外,畢業前一家照相館在學校給學生洗照片,為了經營,免費將相機給學生使用,條件是照完后到他那里沖洗。這樣,用照相館的相機,為我班和其他班同學照了不少相片。畢業后照相機會就少了。那時有“重大事件”,比如某某同學調轉工作,某某班級畢業,某某同事出國學習等等,要照相都是到照相館去照或請照相館來照,那時公園里也有不少流動照相的,交錢后在信封上寫上地址洗完寄給你。都是黑白照片。記得82年到昆明聽一個美籍華人的講座,期間還到石林游玩,那么好的風景竟沒留下一張照片?;卮筮B途中,在桂林下車,由于是旅游點可租相機。我們幾個開會的人合租了個相機,大家相互照了些照片,記得華中師大的一位老師給我放大了幾張寄到大連。在街上看到照相館沖洗過的膠卷掛在外面晾干呈紅色,后別人告訴我那是彩色膠卷。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彩色膠卷。
83年到美國,先到的朋友幾乎人手一臺相機,剛到匹茲堡,朋友帶我在大學所在地奧克蘭照了很多照片,不久當地華人組織大陸學者到俄亥俄州邊界的克里夫蘭游樂城(Sea World)去玩,也照了不少相片。在國內見都沒見過彩照,剛出國沒幾天就照了不少。十月份組織到尼亞加拉大瀑布玩,朋友主動借給我相機。讓我去拍照。出國,國家給每人帶了半年的生活費。根據當月的花銷,計算了一下可能的結余。決定買一個業余級的高檔相機尼康FE價格300多美元,幾乎是普通相機的價格的一倍,加上廣角鏡、長鏡頭、閃光燈、三腳架以及各種附加鏡片總計500多美元。由于愛好攝影花這么多錢也在所不惜。照相是我在美國最大的消費。85年回國,大連還不能洗彩照。我回國照的第一個膠卷還是托人在美國洗的。后來國內逐漸開始了彩照的業務。
大約1998年大女兒為一家公司搞展覽,有一臺展會上用的數碼相機。女兒知道我喜愛照相,會后花了一千元買下。當時系里還沒有數碼相機。為同事照了一些照片。那時還沒有沖洗數碼照片的地方,因此數碼相機并不普及。進入新世紀,由于臺式計算機的普及和數碼照片沖洗問題的解決。數碼相機很快得到普及。十幾年來,各種卡片機,一般相機不斷更新換代,連手機都有照相功能,而且價格一降再降。每家都有一兩個相機。由于不用膠卷、不用沖洗,照完就可看到效果,不好就刪掉。因此數碼相機逐漸取代了傳統膠片相機。另一方面照相機軟件的進步,許多原來要人工調整的內容,都可自動實現。人人會用,都能拍出不錯的照片,這進一步普及了數碼相機。
二.怎樣評價照片的好壞。
現在,由于數碼技術快速發展。照相機的存貯卡越來越大動則幾個G,十幾個G,電腦硬盤也越來越大,幾十個G到幾百個G。因此,外出旅游到處都在照相,人人都在照相。不少人回家后將這些照片放在電腦里或發在博客上。水平參差不等。而且照片的好壞看法不一。同一張照片有的說是藝術品,有的不以為然。本人的意見是對照片要從兩個層面上評價:
一是從技術層面看,在上個世紀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技術的高低決定照片的成敗,同一個場景有人可照出很好的作品,有人動不了手。記得我看過介紹攝影家吳印咸的一篇文章說到,吳和一群攝影記者到一個工廠車間采訪,廠房昏暗,這群記者都動不了手去拍照,這時吳印咸啪啪拍了不少照片,沖洗出來后張張都很好,拍出了車間的氣氛。為什么一般記者不能照而攝影家吳印咸卻能拍出好作品呢。這就是技術問題。也就是使膠片正確曝光問題。這要知道光的強度,一是憑經驗,一是靠測光表。大約80年前后,美國財富雜志到我校采訪,一大早看到一群教員打太極拳,為了拍照,他們用測光表在人群中側來測去。花了不少時間照了幾張照片,后來在財富雜志看到那張照片,注解說中美合辦的管理班學員在晨練。其實我們不是學員?,F在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問題,照相機里已經裝置了測光表,照相時自動完成。正確曝光,可用光圈大小和快門速度調整來解決,光線較暗時,可用大的光圈和較長的曝光時間,光圈到底要多大,速度是多少。這需要經驗。攝影家吳印咸的經驗比一般攝影記者豐富得多。解決曝光的另一出路是提高膠卷的感光度ISO。八十年代宣傳高感光度膠卷時,說在一只蠟燭的光亮下可拍出清晰的照片。本人買過1000度的膠卷,也試照了一些,盡管在光線較暗的情況下可拍出了清晰的照片,問題是照片的顆粒很大。解決光線問題還有一招,就是使用閃光燈。閃光燈只能解決近距離照明問題。
數碼相機都有一個ISO調節鈕,可對感光度進行調節,而且相機內的軟件能對噪聲進行自動處理,結果不像膠片相機的照片那么粗糙。下面照片是在斯特格爾摩沉船博物館拍攝的,館內光線非常暗,我將ISO設為4000,光圈設為4.0,速度由相機自動定為1/6秒,,照的時候聽到快門頓了一下才關閉,看開來手沒動。按快門時保持手不動很重要。
現在不少相機除了P(progrem)檔,即自動檔,還曾設了一些拍人物,拍風景,拍夜景,夜間人物的輔助檔。實際上對應這些輔助檔,光圈和快門速度都作了相應的設定以及ISO也做了調整,這些調整在轉換輔助檔時由程序自動完成。使用P檔時再加上輔助檔的應用一般會照出很不錯的照片。相機為保證整張照片的感光,給出的設定對特殊要求往往不能滿足。用普通品膠片相機和數碼相機都同樣的感受,在表現較暗的景色時,往往暗處被加亮了,失去要表現的氣氛。如下面的照片使用自動擋拍的,也很清晰,各處曝光均勻,整張照片看起來很平淡,氣氛沒了。經過Picasa處理將陰影調黑后,效果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