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 《王蜀宮妓圖》局部
韓幹的馬壯健神駿,“古今獨步”;
唐伯虎的仕女明眸皓齒,紅顏粉頰;
齊白石的蝦晶瑩剔透,栩栩如生;
婁師白的鴨憨態(tài)可掬,活靈活現,
……
我國歷朝歷代鼎鼎大名的畫壇巨匠們,都有著屬于自己得心應手、匠心獨運的“拿手絕活”,筆下的形象栩栩如生,昂然靈動,堪稱一絕!
韓乾畫馬
唐 / 韓乾 / 牧馬圖
韓幹,京兆(今西安)人,活動于唐玄宗時代。少年時曾作酒肆傭工,得王維資助,改學繪畫,十年而成。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畫馬。畫馬師承曹霸,但更重寫生,所畫之馬,壯健神駿,被譽為“古今獨步”。
現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照夜白圖》是唐代繪畫中的精品。
韓幹現存作品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牧馬圖》畫一虞官駕白馬緩行,右側為一黑馬,用筆纖細遒勁,色墨渲染得宜。此畫曾經南唐內府及宣和內府收藏,并有宋徽宗題“韓幹真跡”。
《照夜白圖》畫玄宗坐騎照夜白,也是流傳有緒的作品。另有舊題《韓幹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韓滉(huàng)畫牛
韓滉,字太沖,唐代畫家、宰相,太子少師韓休之子。擅繪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摹寫牛、羊、驢等動物尤佳。
《五牛圖》
《宣和畫譜》雖稱韓滉畫牛“落筆絕人”;陸游也曾表示:韓滉所作的牛,是有生難見的“尤物”;趙孟頫亦稱其為“稀世名筆”。韓滉所作的《五牛圖》,更是被國家文物局等權威機構組織著名專家認定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局部
畫中的五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韓滉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在技巧語匯表現上,韓滉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沉穩(wěn)而行動遲緩。
梁楷畫寫意“簡筆”人物
南宋 梁楷 布袋和尚 上海博物館藏
梁楷,南宋人,一個行逕相當特異的畫家,善畫山水、佛道、鬼神,師法賈師古,而且青出于藍。他喜好飲酒,酒后的行為不拘禮法,人稱是“梁風(瘋)子”。傳世作品《李白行吟圖》、《潑墨仙人圖》等。
梁楷 潑墨仙人圖 紙本水墨畫 48.7×2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南宋 梁楷 太白行吟圖紙本墨筆 1.2×30.4厘米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梁楷是中國畫寫意“簡筆”人物畫的創(chuàng)始者,另辟蹊徑地開辟了中國寫意簡筆人物畫的先河。簡筆畫的出現是和梁楷的性情有直接關系的。這種速寫式信手拈來便狀情狀物的“簡筆畫”,筆墨簡單,有文人筆墨游戲性質,但能對物象做高度概括,達到傳神之妙,寥寥數筆所畫人物便意態(tài)神足。筆墨雖然簡潔,而表達內容卻具體生動,對中國畫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南宋 梁楷 右軍書扇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南宋 梁楷 六祖斫竹圖紙本墨筆 73×31.8厘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宋 梁楷 布袋和尚圖絹本設色 82×33.2cm日本香雪美術館藏
梁楷的寫意人物畫創(chuàng)造,在整個中國畫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次曙光的顯現,梁楷成了后人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他的天才式創(chuàng)造在中國寫意人物畫史上留下了輝煌而燦爛的一筆。千百年來梁楷的簡筆人物畫對中國畫產生的影響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吳鎮(zhèn)畫墨竹
從左至右依次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zhèn)《墨竹坡石圖》軸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吳鎮(zhèn)《多福圖》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zhèn)《竹石》軸
吳鎮(zhèn),元代畫家,擅畫山水、墨竹。以竹造型,以竹為友,筆筆秀雅簡潔,取形造勢,不無順暢,墨色濃淡相宜,變化自然,盡顯文人畫的風味。一生所作墨竹十分豐富,但幾經戰(zhàn)亂,存世者不多。更可貴的是,吳鎮(zhèn)有許多關于畫竹的精論。
元 吳鎮(zhèn)《 墨竹圖 》嘉德2015秋拍 估價90萬元
局部
吳鎮(zhèn)畫竹所提出的“心手兩相忘”決非信手涂鴉,他十分注重總結畫竹的各種程 式,如:“墨竹位置,如畫竹竿、節(jié)、枝、葉四者,若不由規(guī)矩,徒費工夫,終不能 成畫。濡墨有淺深,下筆有輕重。逆順往來須知去就;濃淡粗細,便見榮枯。仍要葉葉著枝,枝枝著節(jié)。”他反對枝葉向背雜亂、葉似刀截、身如板束、粗俗狼藉, 認為行筆要“馳騁于法度之中,逍遙于塵垢之外,從心所欲,不逾準繩”。
元 吳鎮(zhèn)《竹石圖》
吳鎮(zhèn)不但在總體上強調畫墨竹的法度,而且對細微之處的研究,也精細入微。他認為畫墨竹之法,可分為竿、節(jié)、枝、葉四個方面。他說畫竹須“下筆要勁,節(jié)實按 而虛起,一抹便過,少遲留則必鈍厚不铦利矣”。他歸納了畫葉諸病:“粗似桃葉,細如柳葉,孤生并立,如又如井,太長太短,蛇形魚腹,手指蠟蜒等狀,均疏密偏重偏輕之病,使人厭觀。”
元 吳鎮(zhèn) 《墨竹譜》
吳鎮(zhèn)《墨竹坡石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吳鎮(zhèn)《仿東坡風竹圖》軸(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吳鎮(zhèn)《新涼圖》(張大千舊藏)
元 吳鎮(zhèn)《 筼筜清影圖 》 紙本墨筆 102.6x32.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冕畫梅
墨梅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一作元肅),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他一生愛好梅花,種梅、詠梅,又攻畫梅,尤工墨梅。他畫的梅簡練灑脫,別具一格。
王冕 寒梅圖 絹本水墨 113x50.2cm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此圖梅枝倒掛,枝條生長茂盛,伸展交錯,呈四出之勢。枝頭綴滿花朵,或含苞欲放,或初綻花蕾,或盛開怒放,或殘美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態(tài)。
畫中一改宋人畫梅“疏枝淺蕊”之法而以繁花萬枝,千叢萬簇勝出,更顯風神綽約。用筆挺勁有力。行枝連續(xù)如彎弓秋月,圈花“一筆兩頓挫”,簡潔暢利。筆法灑脫,繁花似錦,無嫵媚纖弱之態(tài),反顯清貞孤傲的氣概,顯示出畫家不凡的創(chuàng)造能力。
南枝春早圖 絹本墨筆 151.4x52.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
《南枝早春圖》經典的S形構圖,優(yōu)美的極具筆力的曲線,把僅有枝和小花的梅花圖的美感發(fā)揮到極致。不用說王冕自己的梅花圖均脫不了這章法,即使后人畫梅,一遇大構圖,也無不效其法。這也就是后人尊他為畫梅圣手之處。圖上鈐印三,一為“竹齋圖書”。竹齋乃王冕書齋名。一個畫梅高手,卻以竹為齋名,倒也耐人尋味。
王冕《墨梅圖》紙本墨色
30.8*92.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墨梅圖》是他的代表作。一支含苞欲放的梅花,橫斜在畫幅中間,勁拔的枝干有數尺之長;已開未開的梅花洋溢著一種蓬勃的生機,顯得十分清新可愛。畫的左上角有畫家自己的一首詩。這首詩和梅花一樣,充滿著生氣。它不僅說明了畫家創(chuàng)作這一作品的意圖,而且吐露了他的胸懷和理想。在畫法上筆力挺秀,圈梅花時創(chuàng)造了一種一筆兩頓挫的方法。全畫雖然只用淡墨,卻能把梅花姿態(tài)表現的十分動人。
唐伯虎畫仕女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明朝著名的畫家、詩人。據說他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取名為寅。
王蜀宮妓圖 絹本設色 縱124.7厘米橫63.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在民間流傳最廣的是唐寅的人物仕女畫,行筆秀勁縝密,有著瀟灑清逸的氣韻。他的大多仕女畫是表現宮妓、妓女等下層女性生活的青樓題材,如《王蜀宮妓圖》、《陶谷贈詞圖》等,這與他科場舞弊案后頹廢自棄,終日寄情于聲色不無關系。為了生計的需要,唐寅還應人所求,繪過大量色情畫之類的春宮圖。
《孟蜀宮妓圖》局部
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敷施重彩的工筆人物畫,那種明眸、皓齒、紅顏、粉頰……如《王蜀宮妓圖》,畫家以傳統(tǒng)的工筆重彩的手法,以“三白法”染仕女的面部,突出了宮女的濃施艷抹。衣紋用細勁流暢的鐵線描,服飾施以濃艷的色彩,顯得綺羅絢爛。把宮妓們競相裝扮,斗綠爭緋的情態(tài)刻畫得生動入微,不愧為唐寅仕女畫的優(yōu)秀之作。
《嫦娥執(zhí)桂圖》紙本設色 縱135.3厘米 橫58.4厘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唐寅的仕女畫法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線條細勁,設色妍麗。一種筆墨流動,揮灑自如。畫中嫦娥,用清麗圓細的筆觸描繪其臉、手和胸。而衣裙、披肩、腰帶多以飄舉方折之筆出之,這種方圓兼施的筆法,增強了這位少婦輕移蓮步的動態(tài)美。設色淺淡,年久有褪,益見清雅。
《吹簫圖》 絹本設色 縱164.8厘米 橫89.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唐寅 小庭良夜圖
明 唐寅 畫班姬團扇 軸
《嫦娥執(zhí)桂圖》 紙本設色,縱135.3厘米,橫58.4厘米,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秋風紈扇圖》 紙本水墨 縱77.1厘米 橫39.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明 唐寅《仕女圖》
鄭板橋畫竹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寫竹、畫竹,更酷愛詠竹。他筆下的竹詩意境雋永,蘊含很強的哲理性。晚年時曾在一幅《竹石圖》中題詩:
四十年來畫竹枝,
日間揮筆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
畫到生時是熟時。
鄭板橋畫了40年竹子,終于悟出繪畫須去掉繁雜提煉精髓的道理。
《晴竹圖》
喜竹愛竹物我合一
鄭板橋的竹風韻超然,首先得之于喜竹愛竹。他認為竹子堅強:不管風吹雨打還是嚴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虛心”:不論山野巨竹還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從不妄自尊大。竹子有“節(jié)”:經得起磨難不“變節(jié)”。竹子的風格與板橋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十笏茅齋竹石圖》
賞竹嗅竹靜觀默察
鄭板橋曾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是的,他一生以竹為伴,他在自家門口種了許多竹子。夏天,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著看書、賞竹、嗅竹。秋冬,他將竹竿截成小段,做成窗欞,再糊上白紙。風和日暖時,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紙上,宛如一幅天然竹畫。
《墨竹圖》
胸有成竹反復醞釀
鄭板橋曾自述畫竹的情景:“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這段道出了繪畫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畫竹。
《客舍新晴》
形神畢肖以物喻人
鄭板橋在《鄭橋橋集·題畫竹》中說:“蓋竹之體,瘦孤高,枝枝傲雪,節(jié)節(jié)千霄,有似君子豪氣凌云,不為俗屈。故板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瘦勁孤高,是其神也;豪邁凌云,是(其)生也。”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這里的“神”,則是內在氣質。形神畢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強藝術感染力。
《竹石圖》
《三友圖》
《蘭竹圖》
《清風疏竹圖》
《竹石蘭蕙圖》
齊白石畫蝦
齊白石的蝦可謂是畫壇一絕,靈動活潑、栩栩如生、神韻充盈。他常用淡墨擲筆繪成軀體,浸潤之色更顯蝦體晶瑩剔透之感;以濃墨豎點為睛、橫寫為腦,落墨成金,筆筆傳神;細筆寫須、爪、大螯,剛柔并濟、凝練傳神,顯示了畫家高妙的書法功力。
“塘里無魚蝦自奇,也從葉底戲東西。寫生我懶求形似,不厭聲名到老低。”
齊白石對蝦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感,與它們對話,為它們寫照,透明、游動、栩栩如生,洋溢著無限的生命力。然而,齊白石畫蝦卻經過一番艱苦的歷練,從科學的角度講,是越來越不像的過程,從藝術的角度講,卻是越來越像的過程。
62歲時齊白石開始對蝦寫生,他在畫案上放一盆活蝦,在院子小池里養(yǎng)了蝦,以觀察蝦的形狀、水中游動的姿態(tài),按照本來面貌畫蝦。
68歲時對蝦的形象進行了重大改造,淡墨畫出的蝦頭、蝦身加上了重重的一點濃墨,表現了蝦的重量和蝦頭前端的堅硬。蝦眼改小圓點為兩橫筆,蝦腿8條減為6條等。
1934年,71歲的齊白石完成了畫蝦的最后改造:后腿由6對減為5對,簡約、概括、唯美,達到了“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他得意地說:“白石山翁寫生十年,方得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