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養花什么因素是不可缺的,無非就是陽光、水分、土壤、肥料等,每一樣都會影響到植株的生長,如果能夠同時維護好這幾點的話,敢問哪一款植株會長不好呢?
而小花今天要說的就是土壤,不管是哪一款土壤,栽種的時間稍微長一些之后,其狀態都會發生一些變化,那么要如何才能保持著它的肥力呢?我們聽一聽花匠是如何說的吧。
只要是土培的植株,都會碰到盆土結塊,肥力不足的情況。面對盆土的問題,其實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換土,不過換土也是有講究的,不是什么新土對植株都有幫助,要往土壤中加什么,才能讓植株更好生長,而且取材簡單。
老花匠經常會收集一些落葉殘花,你可不要以為這是撿破爛的壞習慣,這一步對盆土的改造有著重大的意義。將這些枯枝、枯葉與土壤混合在一塊,放在一邊慢慢的發酵,過些日子就會變成黑色的腐葉土了。
而能用于發酵的落葉是有選擇性的,不是什么落葉都能用,主要收集的是水果皮、松針、小葉等,土壤可以是園土,可以是舊盆土。
葉片最好是選一些比較完好的,沒有腐爛的葉片,一是方便清洗,二是降低細菌在盆土中的滋生。將土壤鋪在花盆中,然后鋪上一層葉片,然后重復這個順序,層層疊加,每一層都不要太厚,最上一層最好是土壤,在發酵期間,一定要保持著盆土的濕潤度。并且在上面套一個塑料袋,然后放在有陽光的地方,過幾十天之后,盆土便發酵好了,打開塑料袋之后,可以借助鏟子,將盆土攪拌均勻之后就可以栽種植株了。
養花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看盆土的肥力,一般來說,肥力充足的盆土色澤會比較深,并且不容易黏在一起,排水的能力比較強一些;而肥力消退的土壤,即便是沒有缺水的狀態下,其土色也會比較淺一些,要是缺水的話,很快就會發白結塊了,開裂更是常見的狀態。而對于沒有肥力的盆土,大家也不用著急將它處理掉。換盆之后,曬干之后處理一下又變成好土了,循環利用也不是不能的。
除了這個方法之外,大家還有什么有效的方法能夠讓盆土增加肥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