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菜餅(散文)
載于2019年3月28日
《山東能源報﹒副刊﹒源泉》
外出辦事回來,剛走進單元樓,就聞到了一股久違的香味。它輕輕飄散著,不一會就灌滿了樓道。推開房門,哦,原來這香味來自自家廚房。妻子正站在灶臺前,慢悠悠在掂翻著什么。一問,才知道是昨天從母親那里帶回的薺菜,妻子把它做成了薺菜餅。
很早的時候,在遠離礦區百十里地的萊蕪老家,家人也是鐘情于這薺菜餅的,不過主要成分還是玉米面。薺菜,萌芽于嚴冬,茂盛于早春,“有萋萋之綠薺,方滋繁於中丘”,人們大都在春天采食。而在當時的冬日里,能吃上一塊薺菜餅,也算是一種奢望了。薺菜這種野菜,多數人都喜食,不僅僅因為它的隨處可采,更因為它的生性潑辣,居無定所。那時,莊稼地里是很少施用農藥化肥,莊稼主要就是靠天來的雨水、井水澆灌,以及農家肥的自助,人們采集起來也就少了很多的顧忌。漫山遍野,幾乎是田埂上、溝溝邊、河沿上、堤壩上……到處都是薺菜的身影。或幾株一家族,或成片一村落,或單株一獨處,聯合的,分體的,都在自由自在地成長著。
初冬薺菜鮮嫩的時候,老家自是少不了一些大姑娘小媳婦手拿小鐵鏟,臂挎小竹筐,一路歡笑一路歌,不一會就是筐滿菜溢了。那個時節薺菜可是被當作主營菜系的,加點作料弄點渣豆腐就是很好的野菜羹了。一家人圍坐在飯桌旁,自然有了很多的拔薺菜的話題:哪里的野菜地無人知曉,哪里的薺菜肥大鮮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