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相互影響,以及如何與他人互相關聯的科學。社會心理學提出了似乎顯而易見的結論,然而實驗結果表明,只有在事實揭曉之后才顯得顯而易見。這種后見之明偏差常常導致人們過高評價自己的判斷和預測。
2、一個好的理論會從事實中提煉出預測,再去用實驗研究的方法去證實或修正這些預測,找到之間的因果關系,最終形成結論并指導實踐。
3、我們很在意自己給別人留下了什么印象,我們傾向于認為別人給予我們的關注比實際要多(焦點效應),我們傾向于認為我們的情緒總是表現得比實際情況更明顯(透明度錯覺)。
4、自尊是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影響我們如何評價自己的特點和能力。自尊動機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面對失敗,高自尊的人會認為他人也和自己一樣失敗,并夸大自己相對于他人的優越性,以維持自己的自我價值。
5、自我控制的意義。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效率的人以及那些內控的人,會應對得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當人們嘗試去改變一種狀態但毫無所獲的時候往往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相比之下,自我決定是靠成功的控制和改善自我狀態的經驗來支撐的。
6、自我服務偏差。個體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直覺。在主觀性和盲目贊許性的特征和能力方面,往往認為自己比一般人要好。我們會高估自己觀點和弱點的普遍性,同時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這會有利于我們抵制抑郁,但會引起錯誤評價和群體沖突。
7、自我效能,對自己能力與效率的樂觀信念可以獲得很大的回報。這樣的人更有韌性,較少焦慮和憂郁,生活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學業成就。要鼓勵某人,就是要提升對方的自我效能,而不是自尊。
8、先入之見會強烈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解釋和記憶,事后判斷也會扭曲我們的回憶。記憶不是簡單的存儲和取出的過程,而是會在回憶時重構的,會受到態度的嚴重影響,并通過當前情感進行檢索。
9、人類在自動、有效和直覺思維方面有很強的能力,在通常情況下表現良好,但很多時候也會出錯,而且很容易意識不到。首先,我們經常高估自己的判斷;其次,我們經常忽視有用的基準信息,更容易回憶生動的信息(易得性啟發式判斷);第三,我們經常在不相關的地方知覺到相關、認為自己可以預測并控制隨機事件;最后,情緒也會影響判斷,會分散注意力,會影響思考的深度和效率,也會為當前信息著色。
10、啟發式判斷:在日常生活中和常規性的決策中只花費最少的努力,最簡單和高效的思維策略,屬于心理捷徑。代表性啟發判斷:是指對某個事物進行評價時,在直覺引導下,將其與某一類別的心理表征進行比較。易得性啟發判斷,某些案例在記憶中是現成的,我們就經常運用這一認知規則進行判斷。也就是說,越容易會想起某個東西,那個東西就越可能是真的。
11、人們的信念有時會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師認為某個學生能力超常或不足,就會影響自己的行為,從而引發這個學生做出更出色或平庸的表現。
12、行為和態度是相互影響的。當我們負責一件事時,往往會夸大這件事的重要性。社會角色規定的行為鑄造了角色扮演的態度,也就是屁股決定腦袋。我們傾向于將自己的行為解釋為正確的,我們相信自己堅持的,也堅持自己相信的,當我們做了決定之后,更傾向于認為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13、三個理論解釋行為對態度的影響:自我表露理論,假定人們適當調整自己的態度以使其看起來與行為一致;認知失調理論,當行為與態度相反或者很難做決定時,我們會感到緊張。為了降低這種情緒,會調整自己的心理活動使得行為合理化;自我知覺理論,當我們態度不堅定時,會通過觀察自己的行為及其環境來推斷我們的態度。
14、過度合理化效應:促使人對一個活動產生興趣并持續做下去,不必要的報酬有時會帶來隱形代價,讓人認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歸因于為了得到報酬,就削弱了他們的自我直覺——因為興趣而去做。
15、那些有利于基因延續的行為特性將會保留下來,這是基于人類不斷繁衍的基因決定的。那些利他主義的行為,雖然被人類社會所承認和贊許,但由于是不利于基因延續而較少被一代代所延續。
16、從眾是由于群體壓力而改變個體的行為或信念,表現形式有兩種。順從和接納,前者是迫于外部壓力而與群體趨同但內心并不贊同,后者是內心認可社會壓力并在行動上保持一致。
17、引起服從的因素:與受害者的情感距離、權威的接近性和正當性、機構的權威性、群體影響的釋放效應。
18、預測從眾的因素:群體規模、一致性、凝聚力、社會地位、公開場合、事前承諾。
19、影響個體從眾的因素:規范影響。人們希望獲得別人的接納;信息影響。人們希望能正確地做事。
20、說服的路徑:中心路徑:說服發生在人們關注與某個論題并且對其做出積極思考的時候。中心路徑的說法經過深思熟慮,更為深刻和持久,也更有可能改變行為;外周路徑。論題沒有引發個體做出系統的思考,個體只是根據啟發法或者偶然的線索匆忙下論斷時,說服會通過速度更快的外周路徑發生。
21、說服的要素:說服者(知覺到的信賴性和專業性、吸引力與喜好)、說服內容(好心情效應、喚起恐懼效應、正面和反面說服、首因與近因)、說服渠道(主動參與或被動接受、個人與傳媒的影響)、說服對象(年齡和態度)。
22、群體影響的原因:社會助長作用、社會懈怠和個性化。社會助長作用:喚醒能促進優勢反應,會提高簡單任務的表現,但會降低復雜任務的表現;社會懈怠:群體成員在完成集體任務時,就不那么努力了,會出現個體搭群體便車的現象。然而,當目標重要、獎勵巨大、存在團隊精神時,個體也會在群體中更努力;去個性化:當個體處在一個大的群體中或者穿有隱蔽作用的服裝時會被喚醒或分心,進而體驗到匿名性,會發生去個體化現象。結果就是自我察覺和自我約束減弱,對積極或消極的直接情景因素的反應性增強。
23、群體思維的表現:無懈可擊的錯覺;合理化;對群體的道義無可置疑;對對方立場的刻板印象;從中壓力;滿懷疑慮的自我審查;一致同意的錯覺;保護群體不受不良信息干擾的心理防御。
24、偏見是先入為主的負面態度。刻板印象是有關其他群體的信念,可能正確也可能不正確,但它是基于事實的。歧視是不合理的負面行為。
25、偏見的動機根源:將挫折發泄到替罪羊身上;認為自己比其他群體更優越,
26、攻擊,有兩種形式: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前者是由憤怒等情緒引起并以傷害為目的;后者是達到其他目的的一種手段。
27、攻擊的影響因素:厭惡事件、喚醒水平、媒體和群體環境。
28、導致友誼和吸引力的因素: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喜歡自己的人、能帶來獎賞的人。
29、為什么會發生幫助行為:利他行為(社會交換理論、互惠規范、社會責任規范)、進化心理學假定(親屬和互惠關系)。
30、引發沖突的原因:個人與集體利益沖突、競爭稀缺資源、人為受到不公正待遇、對對方動機或目標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