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勝文
父母相繼去世,傷心自不待言。燃幾掛鞭炮,燒一把紙錢,跪下去,給父母磕了頭,虔誠而凄然。說不清這樣能給父母送去點兒什么,只為心里感到一絲寬慰。
如今,父母已經作古,我只有把對二老的哀思融進一塊普通的墓碑之中。碑文雖是父母一生的真實寫照,但總覺得有未說盡的事。
父親尚武,當過兵,打過仗,從渡江戰役的傷員堆里爬出來后,入了黨,當上了村里的民兵營長,一干幾十年。他參加過焦枝鐵路會戰、“南水北調”工程。烏亮的鋼槍,長長的鐵軌,雄偉的“渠首”,陪伴他度過了那些崢嶸歲月。
父親一心希望兒子當兵。那一年征兵,父親冒著鵝毛大雪,在武裝部門口,從早晨等到天黑,就是想問一聲“我兒子驗上沒有”。我走進了軍營,走上了戰場,一干就是21年。21年間,父親從沒有因為家事給我發過一封電報,卻幾次到部隊看望我,叮囑我“安心服役,當個好兵”。在家庭生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我把手表留下來、把軍大衣脫給父親,而父親一拍身上的爛棉襖:“還能穿幾年,你干好工作比給我啥都強!”我沒有讓父親失望,在部隊入了黨,上了軍校,當了軍官,還在保衛邊疆的作戰中立了戰功。
苦日子過完了,父親卻老了;好日子開始了,父親卻走了。彌留之際,父親從床下摸出一個東西,是小時候我摟柴的耙鉤兒,雖然他沒有說什么,但分明是讓我不忘過去,走好人生的每一段路程。我的鼻子一酸,淚如雨下。
母親從葉縣逃荒要飯到了我家,同父親相依為命,風里來,雨里去,含辛茹苦地維系著我們這個家。歲月的犁鏵在她的額頭留下了一道道滄桑,生活的鐵鏈圈定了她的人生。
母親不識字,卻知道念書的重要。她凌晨四五點鐘到四五里遠的河溝里,從一棵棵洋槐樹上捋下串串槐花,再到十幾里外的集鎮賣掉,用被扎爛的雙手捧回我的學費。她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養大的是兒女,奉獻的是自己。
母親同父親一樣,支持我踏入軍營。臨別時,母親足足送了我三里路。我不敢看母親的雙眼,但又忍不住與母親的目光相碰。母親向我點頭,好像在說:去吧,媽相信你能行。軍車啟程,我多想讓司機停車,跑下去再向母親道一聲“珍重”。
在我參戰的21天、嚴守邊界的四個多月里,母親抱著一個舊收音機,和父親一起每天收聽前線的戰況,每天都揪著心,既擔心我“壯烈”了,更擔心我“不爭氣”。母親的輾轉難眠,熬滅了多少燈火,迎來了多少黎明。
母親也有幸福的時刻。公社武裝部部長帶著立功喜報和電影到家里報喜慰問,外面張羅著放電影,母親在家里忙著燒開水。放映前,部長讓我母親說幾句,母親說:“都放電影了,啥都有了!”我想,這也許是她想說的全部吧!
母親走了,我的世界也變了。我變成了沒媽的孩子,成了一株無處扎根的小草。我到她曾經耕種過的田間地頭尋找她的足跡,到鄉親中間聽她勤儉持家的故事。母親走時也沒留下任何話語,唯有我戰后寄給她的那枚被她用紅布包了又包、用繩子纏了又纏的軍功章壓在她的枕頭下面。我看著看著,仿佛看到了她那份慈愛、那份慰藉、那份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