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符麗萍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
伴隨著高中課程標準的修訂,“核心素養”進入學校及教師的視野。基于學生需求設置的課程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而課堂教學則是落實學科素養的有效途徑。學生每天在校有五分之三以上的時間是在課堂里度過的,課堂不僅是學生生活與成長的主陣地,更是國家核心素養落實的校本化表達場所,因此建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新常態是學校應該著力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建設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需要理念更新
為了更好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新常態,學校組織了網絡直播課程,以“美師優課”智慧平臺為載體,進行問題化學習的探索。課程直播在線聽課多達3萬人次,不僅展示學校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也通過教學展示體現學校倡導的“學術引領—問題驅動—自主發展”的課堂教學理念,從而落實核心素養。學校還通過重組教材內容,創設真實情境,構建驅動系統,實施國家課程校本化;借助“互聯網+Pad教學”,打造深度學習的智慧課堂。筆者對其中的15節課進行現場觀摩,通過課后的集體反思和與參會的學科專家交流,發現這15節課具有以下幾大突出亮點:
亮點一: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無論文理科教學,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都創設了真實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及解決問題的動力。情境素材來源于生活實際、來源于工業生產、來源于學科問題、來源于時政熱點、來源于歷史事件等等。學習情境為學生營造學科學習的環境與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探究學習,能采用多種學習方式達成學習目標。要把原生態的核心性的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直接面對原生態的問題情境和文本本身,從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態的思維介入。
亮點二:圍繞教學理念,實施問題化學習。所謂問題化學習就是通過系列的問題來引發持續性學習行為的活動,它要求學習活動以學習者對問題的自主發現與提升為開端,用有層次、結構化、可拓展、可持續的問題系統貫穿學習過程和整合各種知識,通過系列問題的解決,達成學習的有效遷移,實現知識的連續建構。問題的線索是:以學生的問題為起點,以學科的問題為基礎,以教師的問題為引導。教師的問題—學生的問題—學科的問題形成了問題系統中的構成要素。教師不僅能通過多種途徑摸清學生的真問題,讓學生的真問題有效呈現,還能設計有效的活動有計劃解決教學起點問題和課堂生成問題。
亮點三:運用多種學習方式,落實核心素養。教師采用任務學習、研究性學習、項目式學習、探究式教學等學習方式開展教學。教師的引導,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始終,多種學習活動與教學活動的設計解決了“怎么教”“怎么學”的問題,真正使課堂成為師生學習共同體。
亮點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更注重教材內容的重組,體現了圍繞學科主題的進階設計。教師不僅從學科的視角來把握教學內容,還能從學科內容的整體角度來設計主題內容,教學內容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資源,課內、課外,學科內、學科外有機結合,體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理念。
亮點五: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上有突破。信息手段不僅局限在PPT的制作,還利用Pad、錄像、微課、動畫、手持技術、教學軟件等信息資源和技術手段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真正達到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變抽象為具體、變微觀為宏觀的目的。
優質課比賽的實踐是對學校新課程理解的具體體現。但面對常規教學,每一個課堂都能打磨得如此精細嗎?“互聯網+”時代,深化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這種審視是一定要建立在學科核心素養基礎之上的審視與思考,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學校建立了“學術引領問題驅動自主發展”的課堂教學理念。學術引領是指:引領學生構建學科的知識體系,引領學生進行學科思維的建構,引領學生形成學科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引領學生學會面對未知的真實情境問題的解決能力,引領學生實現研究潛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引領學生向內認知自我,實現自我人格完善。教學思路是:以真實情境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任務為驅動,以學科知識為工具。課堂環節是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生成新問題循環往復的過程。問題包括:以學生的問題為起點、以學科的問題為基礎、以教師的問題為引導、以師生的追問為突破。學生發展目標是: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建立問題化思維。思考實踐,經歷學習過程,構建知識結構,形成學習能力,發展核心素養。
教師發揮的作用是:營造探索和研究問題的環境氛圍,促使思維形成并指導學生甄選信息、構建知識體系。
二、建設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需要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按照教學計劃循序漸進開展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系統掌握各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養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積極探索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認真開展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教學。文件中對學生培養目標的闡述、對課堂教學方式的倡導為學校系統推進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及操作方法。
(一)設計目標導向清晰,情境創設合理,任務驅動有效的生本課堂
以清晰的目標為導向,圍繞目標創設情境;用合理的情境為引領,依托情境生成任務;以具體的任務為驅動,借助問題落實目標。
社會生活、學科背景、科學前沿聚焦于課堂,教師將面臨多重選擇,教師應在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選擇恰當的社會生活現象,與教學內容融合,進而確立學習過程中的學科知識要點,據此就可以以學生的知識和認知水平為依據,設計與構建引領學生學科思維發展的路徑,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教師在“二氧化硫性質”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在學生已經熟知基礎知識并能熟練運用的前提下將這一課題置于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中,教學以一則新聞報道“銀耳漂白”問題為線索,以生活中SO2的用途為起點,SO2的性質探究為核心,酸雨的形成與防治為落腳點,中間穿插一系列小問題驅動,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提高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師生在交流中建構出了本節的知識體系,在設計與思辨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將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學生活中的化學、學有用的化學。
(二)打造基于問題探究,充分合作交流,自主構建網絡的生成課堂
以情境分析為先導,交流展示為平臺,問題解決為手段,開展自主探究、多元互動,達成概念建構、方法體驗和素養提升的目標。
學生在“課前預習學案”的幫助下,自我調控自主學習活動過程。學案不僅是基于課本的學習、原有經驗的認知,而且是創設問題、創設情境使學生的原有經驗得到驗證,是新舊知識建立聯系的學習,所列問題大多數學生能自主解決。學案由備課組教師分工編寫,大部分備課組形成了自己的學案集。學案兼顧不同層次學生,設置選做題目,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所以課堂上展示的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發現的真問題。
譬如,數學在講授“三視圖”一課時,借助教學軟件學習“三視圖”的知識,使學生提升了數形結合的能力,發展了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能力;通過視圖還原,增強運用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思考問題的意識;形成數學直觀,在具體探究三視圖形成過程的情境中感悟三視圖的本質。可以說服務于本節教學的2個平臺,4個軟件,8次教學軟件的演示,都是為了落實學生的幾何直觀這一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又如,地圖教學在地理課堂中是舉足輕重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僅用教師展示和學生口述的話,很多地圖教學的精髓不能全面具體展現出來,而在傳統的地理課堂中,教師只能夠在電腦上展示地圖,預設結果,在學校配備Pad后,地理教師設計的教學環節使學生們可以在地圖上寫寫畫畫,呈現出借助于技術、學案、實驗等手段使學生創新意識得以生成提升的課堂。
(三)創造共同平等參與、基于真實表現、即時適度評價的智慧課堂
以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為依據,用學生自評、同伴互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利用評價的診斷與激勵以及調控功能,促進目標達成。
課堂上更多地創設學生表現的機會,如教學的展示交流環節,就是讓學生經過學習、思考和探究能夠進行自我整合,大膽“說話”,相互啟發、相互溝通,從而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思維能力。課堂上的精講點撥,不僅包括教師抓住學生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關鍵點、易錯點、疑惑點,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還包括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補充,小組之間的競爭評比。
物理在課堂上運用隨堂測試,借助網絡交互平臺方便高效的特性,讓學生第一時間了解自己答題的情況,老師也第一時間掌握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答疑和進一步布置不同層次的練習任務。
生物在課前預習學案中分小組給學生布置了活動預習作業: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方式收集有關癌癥、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信息,并對獲得的資料、數據加以整理分析,帶回課堂交流。學生匯報時既有翔實的數據分析,也有正確的結論,更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是一次生動的科普宣傳教育。在每個小組匯報后,針對大家的疑惑,教師就關鍵的知識點進行精當的點撥講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課前預習階段,學生的社會調查也是自主開發教學資源的過程,是一次有效的社會參與和實踐創新。學生對調查數據的分析處理和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都展示了自己的學科素質和綜合素養。他們帶著課前預習階段的收獲和疑惑走進課堂,在課堂上合作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諧熱烈,處處體現生命的律動。呈現出學生的學科素質、綜合素養和高階思維有效提升、發展的智慧課堂。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的現實收獲
高考的指導思想與命題依據是:優化考試內容,突出立德樹人導向,重點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試題形式,加強情境設計,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增加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探究性試題。上述的高考要求與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定位一致。改革帶來的不僅僅是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的變革,更多的是對教師的育人理念與專業能力、學生的成長理念與綜合素養的提升要求。而改革的成果是體現在教師和學生身上的,高考成績也成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表現。
第一,學生在核心素養導向課堂教學建設中得到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發展。主要標志是學生的積極主動學習的精神充分彰顯,勤學善問、刻苦鉆研、研究規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養成為未來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的學術基礎。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進一步得到激發,一些學生不滿足高中學習的內容,主動自修感興趣的大學課程,大學先修課程、英才計劃、奧賽輔導等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發展學生的研究潛力。
第二,教師專業發展的步伐顯著加快。教師們立足課堂教學實踐,主動融入團隊,凝結集體智慧,不斷充實自我,超越自我。他們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教學競賽并都能獲得優異成績。在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建設中,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更加講究科學性和實效性,對教學過程、教學方式、教學資源進行優化設計,同時加強自身的修養,以便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實教學內容,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科資源庫的建立為情境教學、探究式教學、項目式學習的設計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學科資源庫的建設也為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的實施提供支撐,資源庫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學習內容:如果是重組教材,要說明重組的章節;如果是自選內容,要有相應的文字呈現。二是情境素材:如視頻、圖片、文獻等。三是驅動系統:與主題課時數對應的完整的教學設計。四是信息技術資源:與主題課時數對應的完整的PPT、錄像、微課、動畫等。五是學材:課前預習學案、課上導學案、課后訓練、過關檢測等。六是學習拓展資源:閱讀材料、研究性學習課題、項目研究主題、學科活動案例等。
依據核心素養的研究成果,理想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關系和諧互動課堂;是以育德為先、培育核心素養為重與時俱進的生本課堂;是師生生命意義得到彰顯、資源得到充分應用,體現創新意蘊的生成課堂;是學生學科素質、綜合素養和高階思維有效提升、發展的智慧課堂。學校應在課程建設、教學評價和常規管理等領域開展研究,但研究無止境,發展無終點,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建設永遠在路上……
注1:本文首發于《新課程評論》雜志。
注2:本文作者為黑龍江省實驗中學黨委書記,全國優秀教師,化學特級教師符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