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具有獨特的地位,主要是為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的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師資力量。當前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發展面臨挑戰,亟待尋找破解之道。
師范高等教育發展需克服各種挑戰
在高等教育分類管理中,可以按照學校類別進行“條式”分類,也可以按照辦學層次進行“塊狀”分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大都被“塊狀”分為高職高專類,按照職業院校進行建設管理。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對如何發展具有類型特色職業教育提出了具體的意見。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規劃了職業教育發展目標,要求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如何在類型教育的定位下找到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發展優勢,是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
其一,從發展規模來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主要以學前和小學教師培養為目標,由于師資補充數量的相對穩定性和嚴格的考錄機制,具有明顯的事業性特征。尤其是面向小學師資培養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市場性較弱,招生數量較為穩定,學校規模難以因之獲得快速發展。在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形成了與其他高職院校規模發展的比較性弱勢。
其二,從內涵建設來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優勢和特色在于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有著不同的規律和方式。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師范專業屬于所謂的“長線專業”,面向職業崗位,不僅要重視教育教學技能,而且要更加注重知識結構的完整性,更加注重師德的訓練和養成,更加注重作為未來教師人格魅力的涵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助力產教研融合,面向就業市場,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人才培養體系,實行“課崗賽證”相統一的培養方式,更加注重技術技能訓練,更加注重與崗位直接結合的學習方式,更加注重職業資格的獲得。由此可見,師范專業人才培養與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但是,在內涵建設質量評價上,我們將把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納入以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為標準的評價體系,自然在許多指標上處于劣勢,如核心評價指標的“雙師型”教師比例要遠遠低于其他職業院校。
其三,從動員社會資源上,職業教育突出產教深度融合,形成市場導向、供需匹配的職業教育人力資源開發機制,深度、及時地融入產業發展,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由此,能夠有力激發各個主體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通過職業院校在企業設立實習實訓基地、企業在職業學校建設培養培訓基地等方式,實現課崗合一、人職結合,形成服務社會的直接效應。在這一點上,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因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人才培養的優勢和特色在于師范教育,而教師的培養很難調動市場主體的參與積極性。為此,《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強調,推動地方政府、學校、社會各方深度參與教師教育。
從專科辦學定位升格為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現實之困
2021年11月,教育部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對教師的學歷標準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教師學歷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滿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需要。但對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來說,將面臨巨大挑戰。
職業教育“十四五”期間的目標已經明確,將保持職業教育辦學方向不變、培養模式不變、特色發展不變,推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高標準建設職業本科學校和專業。《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如前所述,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進入“雙高計劃”的數量很少,與此同時,支持部分辦學歷史悠久、質量優質、效益明顯、地方發展急需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普通本科高校,尤其為以小學教師培養為重點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開辟了一條發展新路。從目前來看,有的省份試行以小學教師培養為重點的專科學校與本科院校合作模式,構建“3+2”專本貫通培養機制,積累人才培養經驗,拓展辦學視野,等等。雖然能暫時解決發展之需,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發展問題亟待解決。
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發展路徑思考
在新的形勢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應該在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的大格局中,優化類型定位,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尋求發展之路。
一是升格為培養農村小學教師為主的師范本科院校。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小學階段教育專任教師660.08萬人;生師比16.33∶1;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99.98%;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比例70.30%。現實中,農村教師學歷合格率一般低于城市,對農村教育而言,無論是農村小學教師的存量學歷提升調整,還是增量補充,都需要進一步加大農村小學的本科師資培養。因此,按照鄉村振興重大戰略部署,參與鄉村薄弱區域、緊缺領域師資培養供給,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并保持傳統和優勢的發展之路。
二是轉型升格為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這對職業教育提質增效提出了更高期待。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共有中等職業學校7294所,中等職業教育招生488.99萬人,同口徑比上年增加4.38萬人;在校生1311.81萬人,同口徑比上年增加43.98萬人。可以預見,中等職業學校需求將持續增加并提出更高要求,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轉型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這是一條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兼具示范性、技術性的發展之路。
三是調整現有辦學格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或者作為專升本人才培養的前端教育模式,持續培養專科層次人才;或者適應社會發展新需求,轉向以培養學前教育人才為重點。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學前教育專任教師319.10萬人,專任教師中專科以上學歷比例87.60%。可見,廣大幼兒園對優質師資仍有較大需求空間。但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與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同質化發展的傾向值得注意。
四是轉型為職業院校。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為職業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發展轉型提供了可能選項。但這意味著放棄師范教育的基礎和特色。
每一個發展路徑都是一種可能,也是一種選擇。學校發展是一項多主體行動工程,也是客觀基礎和主觀努力共同作用的結果,說到底要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一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和出臺的《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為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發展創造了更多機遇。
為此,一要摸清校情,對每一所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辦學歷史、特色優勢、設施條件、師資隊伍進行全面摸底,把握轉型發展的客觀基礎和現實支撐。
二要以學校為主體、以地方政府為依托,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構建一校一策發展機制,避免“一刀切”或“大雜燴”式的發展模式。
三要強化引導院校發展的頂層設計,突出指導性、規劃性,減少辦學非核心指標的指令性要求,增強學校在發展中的主體性、主動性,賦予學校從實際出發選擇發展路徑的自主權,走出一條符合學校、地方區域實際的發展之路,既不設過多的制約,也不給無序發展的可能。
(作者系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09日第9版
版名:理論周刊·教育科學
作者:楊建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