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這樣的人嗎?
微信聊天的時候,總喜歡加上一些語氣詞。
比如:“好滴”、“好噠”、“好的呢”......
或者能說“嗯嗯”、“哦哦”,就絕不說“嗯”、“哦”;
甚至一句話說完,還要配個表情包才舒服。
有人說,這樣能顯得自己很熱情地在和對方聊天,而不是讓人覺得冷漠、敷衍。
這種行為表現,被稱作「微信文字討好癥」。
因為一度引發大批網友共鳴,這個話題還多次沖上熱搜。
很多人都表示,自己確實有這些“討好”習慣,并且不知道怎么改。
但也有人認為,這根本算不上討好,只是一種“社交基本禮儀”。
有媒體曾針對“文字討好癥”做了調研。
在232份的調研數據中,有92.24%的受訪者都表示自己遇到過“文字討好癥”的交流對象;91.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有“文字討好癥”的行為。
那么,為什么“文字討好癥”會變得如此普遍?
這是一種病嗎?需不需要“治”?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認真聊聊,一種社交流行現象——
“微信文字討好癥”。
根據不同的人群、用途和場景,我們大致可以將“微信文字討好癥”劃分為5個等級。
第1級,喜歡用“疊詞”:
這一類人在微信聊天中,絕不會出現單字,而是用疊詞。
比如:“嗯嗯”、“好的好的”、“來啦來啦”、“okk”......
這類用法,更常見于職場之間的同事、上下屬溝通,以及乙方回復甲方的話術中。
仿佛使用了疊詞,就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滿滿的誠意。
有時候,還會特意加上一個波浪號(~~~~~)。
試圖讓任何句子都變得客氣、隨和。
第2級,喜歡用“語氣詞”:
這類人在微信聊天中,必須要加語氣詞。
比如不能說“好”,一定要說“好噠”;
不能說“對”,一定要說“對滴”......
有的人,甚至會在疊詞的基礎上,疊加“語氣詞”:
比如“嗯嗯呢”、“對滴對滴呢”......
這一用法,更常見于朋友和情侶之間的互動中。
ta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想提升雙方聊天的愉快氛圍。
第3級,一定要加“哈哈哈哈”:
這類人在面對別人的分享時,不會只回復“哈哈”,一定要3個“哈”以上。
比如:“我也覺得哈哈哈哈”、“對啊哈哈哈哈哈”......
越多“哈”,越能證明自己真的有被對方笑到。
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跟“不是很熟的人”的聊天過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尷尬,維持友好的表面關系。
第4級,一定要加“表情包”:
ta們在用完疊詞、語氣詞,并加了“哈哈哈哈”后,還會在收藏的幾百個微信表情中,挑選一個最有趣的發過去;
一旦有人發消息,ta們會習慣性立刻回復;
一來一往的聊天后,最后一句一定要由自己結束。
仿佛只有這樣做,這場“交際戰”才算圓滿收官。
為什么會這樣呢?
相關調查顯示,有60.56%的人表示,別人對自己這樣說話,會有種被尊重的感覺。
從人際心理學的角度看,尊重是獲取信任、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
由此可見,“文字討好癥”并非貶義,更不是一種心理病癥。
但如果這種“討好”已經對你產生了困擾,那么你也可以試著找到背后的原因和解決辦法。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出現“微信文字討好癥”,或者癥狀較嚴重的,很可能是下面這2類人。
a. “高敏感”人群
心理咨詢師、知名心理學博主崔慶龍曾說過:
“微信文字討好者,有一種對自我價值的嚴重低估。”
Ta們對于外界的態度和評價格外敏感,只要別人有小小的情緒波動,就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這是因為,高敏感人群非常擅長深度加工信息,也很容易受到過度刺激。
ta們對細微事物的感知能力很強,因此對消極和積極的事物比其他人反應更大。
比如,在聊天過程中,可能對方回復的是ta認為正常的語言文字,但在高敏感的人眼里,可能會被解讀為一種冷漠、不喜歡自己的行為。
其實是因為,高敏感人群,具有很強的同理心。
ta們也時刻擔心自己的回復,會讓別人不開心,從而盡量對每一個人表現得尊重、熱情、有禮貌。
所以,高敏感的人聊天,真的不用有壓力,因為這種敏感和同理心,也正是建立深層關系的開始。
b. “高情商”人群
“高情商”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有很強的安全感,樂于和他人交往,并可以從中感受到幸福與快樂。
一項于2010年發表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評論》上的研究,調查了情商與社交技能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
“高情商”的人比“低情商”的人在識別他人情感、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及表達情感方面表現更好,這些都是影響人際交往的重要因素。
基于這種心態所表現出的討好,其實就是高情商者認為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雙贏局面。
當然,也不是人人都是高敏感和高情商的,但為什么感覺就是離不開它呢?
這背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朋友和你分享開心的日常,哪怕你沒多大感覺,也還是會回:
“哇哇哇!太棒了!”
同事和你吐槽某個領導,就算你不太認同,也還是會回:
“太過分了,這叫啥事兒啊?”
對象分享搞笑視頻給你,即使你覺得笑點一般,也還是會回:
“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到頭掉!”
轉換一下場景,如果你發上述內容給別人,只得到一句“哦”、“還行”、“好吧”......
你是不是也會有點失落,甚至以后都不想和ta聊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人際交往中的“糊弄學(Bafflegab)”應運而生了。
這是一門“以看起來不敷衍的方式,去應對生活中難以推脫之事”的學問。
比如上面提到的“語氣詞法”、“疊詞法”、“表情包法”......
只要熟練運用這幾個法則,當你不想社交但又無法直接拒絕時,就能在不耗費更多精力的情況下照顧到對方的感受,維持好人際關系。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
難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不能真誠一點嗎?
糊弄學,真的可以解決社交問題嗎?
雖然不可否認,人與人的溝通需要真誠,有些人也確實是這么做的。
但實際上,和人相處,是一個不斷消耗能量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在短短一天時間里,要見太多人,說太多話,當“精神密接次數”達到了頂峰,能保持“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回答,已經是最有誠意的體現。
有研究者在2017年提出了“溝通紐帶歸屬理論(Communication bond belong theory)”,其中一個觀點認為:
社交是一件費力的事情,關心他人需要能量,傾聽他人也需要能量。
“微信文字討好癥”,就是人們在節約社交能量,并“投資”能量以滿足長期交往的需求。
因此,可以用更少的能量,獲得更多的利益,大家何樂而不為呢?
前2年,她剛大學畢業,進入一家大廠的品牌部工作。
起初,她延續學生時代的語言習慣,沒有特別注意職場溝通的語氣。
“以前我和人聊天不加波浪號的,現在幾乎每句話都加。”
因為她發現,如果不這樣表達,對方就會以為她“太高冷”,聊不下去了。
有一次她因為這樣“得罪”了客戶,談崩了合作項目。
后來她問了同事才知道,原來自己回復的語氣,可能讓對方誤會自己在發脾氣。
如今,她已經習慣了這套聊天法則。
“我發現我一加波浪號,再說個辛苦啦,別人就覺得我很nice”。
從此以后,工作對接起來也順利多了。
后來,她把這套聊天法則運用到其他關系溝通上,發現煩惱真的少多了。
心理學專家張珂博士認為:
使用語氣詞并非是為了“討好”對方,而是盡可能地降低誤判為攻擊性語言的概率,以及擔心交流不暢帶來的焦慮感。
所以,與其說“文字討好”是在討好別人,不如說是在社交壓力爆棚的當下,幫自己減壓。
流行的事物,往往有利就有弊。
就像“文字討好癥”,有人覺得它是社交禮儀,也有人認為它是精神內耗。
男朋友說,有一次他被拉進一個高中同學的微信群。
一進群,發現大家的說話習慣,是喜歡在每句話結尾附上“哈哈哈哈”,再加各種表情包。
即使大家多年沒聯系,也能一下子就熟絡起來。
為了表達尊重,也為了合群,不喜歡這樣表達的他,也只能迎合這種聊天方式。
他說,在那段時間里,他每天都會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最新的表情包。
但久而久之,他會覺得累,甚至萌生了退群的想法。
雖然,“文字討好癥”的興起,帶來了社交的便利與和諧。
但也增加了人設上的負擔、表達上的不暢快、真實情緒的過分隱藏等困擾。
那我們該如何正確面對“文字討好癥”,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系呢?
這里有2個方法,想和大家分享:
a、追求有意義的社交
什么樣的社交才是有意義的?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生活中只有20%的人和事是重要的,剩下的80%都沒那么重要。
但有人卻習慣用80%的精力,處理那20%的無意義之事。
所以才會不斷消耗心理能量,在社交中筋疲力盡。
學會分清那些聊天對象和社交關系對你是否重要,這很關鍵。
在面對重要的對象時,你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熱情去回應。
比如職場中的領導、客戶,你心儀的對象,對你有幫助、有啟發的人等。
但如果聊天對象對你來說不那么重要,或者你對當前的聊天話題并不感興趣、對方的一些話語讓你感到不舒服、甚至在消耗你的感情時,你就可以將其判斷為無意義的社交,嘗試斷舍離。
b、直接表達你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說:
“人與人的連接,從認識自己開始,建立與自己的友愛關系,再推己及人,才能與他人建立帶有理解、尊重和關愛的聯系。”
很多人會出現“文字討好”行為,是因為當對方的回答讓自己感到冷漠、不高興時,不敢直接表達出來。
一邊隱藏自己的感受,一邊猜測對方的情緒,深陷內耗。
《非暴力溝通》還提到,人們溝通時應該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通過評論以及分析的方式。
當對方的語氣讓你感覺到不舒服,你可以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并和對方真誠溝通。
比如,你可以使用一些表達感受的句式:
“我(感到)……,因為我(希望/重視/想要)……”
這有助于對方準確了解我們的需要,同時也為對方提供了準確回應的機會。
我閨蜜曾經也是一個經常在微信上回我“哦”、“嗯”、“行”的人。
每次她這樣回我的時候,我都認為是不是自己惹她生氣了,或者她根本不重視這段友情。
有一次,我終于勇敢地問她:
“你每次回我笑臉的表情,我都覺得你好冷漠啊!你是不是不喜歡跟我聊天啊?”
閨蜜聽完先是一愣,然后笑著解釋道:
“我習慣了那樣回復別人,其實不是我有什么情緒。還好你告訴我了,下次我可以盡量避免。”
我聽完,頓時釋懷了。
原來這就是真實的她,我不是非要她改變自己。
在人際關系中,除了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試著接納別人和自己不一樣,才能收獲讓彼此愉悅的關系。
心理學家塔瓦布在《界限》一書中說過:
“我們因為過于顧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從而反過來限制了自己的身心自由。”
“文字討好癥”,并不是評判一個人好壞的標簽。
有或沒有,用或不用,其實并沒有標準答案。
只要你覺得在關系中是積極的、自在的,那么“討不討好”都有意義。
最后,
希望你我都能在這亂七八糟的生活里,找到一點點選擇做或不做的自由和勇氣。
世界和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