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念理
明朝成化年間安丘知縣陳文偉《總詠安丘八景》詩中“印臺月色依依見,牛沐鐘聲隱隱來 。”說的是安丘城東門樓上高六七尺的巨鐘,與城西南34公里處,牛沐寺內的巨鐘,為同爐鑄造,每當清晨牛沐寺僧人撞鐘誦經之時,縣城東門樓上的巨鐘也嗡嗡作響,鐘聲似從牛沐寺隱隱傳來,遠韻悠悠,喚醒夢中人,驚飛林中鳥,有“舟泊楓橋,夜半鐘聲”的意境,此曰“牛沐鐘聲隱隱來。”
牛沐寺因在牛沐村北辛興嶺上而得名。牛沐村北依辛興嶺,東臨理龍河,古時商賈云集、經濟繁盛,是安丘、沂水、沂南、莒縣、臨朐、昌樂等地商戶紛紛來此,開鋪經商,酒館、旅店、木匠鋪子、簍鋪、修鞋鋪、醫(yī)院、裁縫店、中藥鋪、銀樓、車行等名號,各行各業(yè),明目繁多,都在牛沐叫響。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村里保留完好的文革時期的建筑:供銷社、飯店、煙站、糧管所、儲蓄所,采購站等,以及新建的牛沐寺鐘樓、宋代古井等,牛沐村歷史非常悠久,古時為平原進入山區(qū)的交通孔道,是西南山區(qū)的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是一個古老村莊,相傳北宋以前,先有亓、門、閻、邢等姓來此定居立村,后來羅、吳、辛等姓來此居住生活,繁衍生息,舊時該村圍墻大門上有一明代制匾額,上書“縣西重鎮(zhèn)”四字。歷代鄉(xiāng)、鎮(zhèn)、區(qū)等機關多住設此地。其名字來歷,古時村前理龍河和烏鴉河交匯處有一大水灣,清晨或者霧蒙天氣,常有神牛出現,似在水中沐浴,故名“牛沐”;亦因為村前灣內有一個黃土丘,隨水漲落,時隱時現,時出時沒,形似黃牛沐浴,因而取名“牛沐”。
據傳宋朝以前,大水灣里的神牛,在月圓之夜,經常出來嬉水,造成河水泛濫,人們深受其害,便在村北辛興嶺的最高峰,建一寺院,供奉佛爺和王母,寺門正對大水灣,祈求二位神仙鎮(zhèn)住神牛。果然從此以后,神牛不再出來嬉水,河水不再泛濫,人們過上幸福安寧的日子,人們把寺院定名為“瑞應寺”,寓意為“瑞兆應驗”,因寺院在安丘牛沐里,人們習慣稱“牛沐寺”。
牛沐寺里的巨鐘,還有一段凄婉的傳說,據傳南宋時期,金人進入中原,統(tǒng)治山東時,為收買人心,習漢俗,遵漢制,當地掌權者為討好金人,責令牛沐里鄉(xiāng)紳,捐資重修牛沐寺,遭到抵制,便逼迫寺內僧人化緣收鐵鑄鐘,衙役從一戶拒絕交鐵的婦人家里擄來兩個嗷嗷待哺的孿生姐妹,在寺院鑄鐘時,怎么也鑄不成,兇殘的衙役把兩姐妹,扔進了沸騰的鐵水中,驚的在一旁的和尚目瞪口呆,紛紛雙手合十,齊誦阿彌陀佛,說來也怪,這次還真就鑄成了,兩口鐘一模一樣,一口掛在牛沐寺的鐘樓上,另一口后來輾轉掛到了安丘城東門樓上,只要撞擊鐘樓上的巨鐘,另一口鐘也嗡嗡作響,仿佛兩姐妹凄慘的哭聲。
牛沐鐘聲,隱隱千年,悠悠回蕩,自宋朝初年,建瑞應寺以來,千年神韻,源遠流長,風水寶地,鐘靈毓秀。明成化年間知縣陳文偉《總詠安丘八景》詩中對牛沐鐘聲的詠嘆頌揚“牛沐鐘聲隱隱來”,明萬歷年間兵部侍郎辛應乾,就是在瑞應寺的書院里學成,踏著悠悠鐘聲,走出的棟梁之才,牛沐寺里出了安丘“一日三西” 之一的進士辛應乾后,當地鄉(xiāng)紳居民對瑞應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擴建后的瑞應寺,成為安丘西南部最大的寺院,規(guī)模和名聲達到鼎盛。(所謂一日三西:是指不同年的同一日 ,安丘馬家樓馬文煒、韓家后韓必顯、東辛興辛應乾,三人皆被任命為陜西、江西、山西三地巡撫,此為安丘之榮耀。)
中國古代歷史,戰(zhàn)亂紛爭不斷,朝代不停變換,更加烽火連天,瑞應寺歷經千年,飽受侵擾,瑞應寺在戰(zhàn)火中岌岌可危,時毀時建,牛沐鐘聲也時斷時續(xù),民國初年,瑞應寺逐漸開始敗落,抗日戰(zhàn)爭期間,瑞應寺徹底銷毀于戰(zhàn)火中,盡管牛沐鐘聲不再,卻一直響在人們心中,安丘居民時常念叨,永久難忘。
今逢盛世,國泰民安,人們安居樂業(yè),心情舒暢,尤念“牛沐鐘聲隱隱來”的意境神韻,尤念瑞應寺人山人海、香火旺盛的人文盛景,為遂萬民心愿,有關部門和各方協調籌資,安排人工,重修牛沐鐘樓,重修的牛沐鐘樓沿用宋代建筑風格,鐘樓呈四方形,分上下兩層,上層三層屋檐,高大氣派,恢宏壯觀。樓高15.93米,重鑄2300斤青銅巨鐘,懸掛鐘樓之上層,巨鐘鐫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大悲神咒,另有“國泰民安、百業(yè)興旺、瑞應神州、平安吉祥”等吉語,在鐘樓北邊的另一個山峰上,新建了涼亭,站在鐘樓上和涼亭里,向南可以遙望大安山、太平山的雄壯巍峨,向北向東可以眺望大汶河、理龍河的俊美靈秀。至此,牛沐鐘聲再次響起,聲音洪亮,余音裊裊,悠悠遠揚,經久不息。
如今高端大氣的牛沐鐘樓建于辛興嶺最高峰,嶺上栽植大片的蘋果、桃樹、櫻桃等果樹,也有松柏、櫻花等綠化樹木,千畝林海、萬頃果園構成綠色寶庫和天然氧吧;登高遠望,綠色如黛,繁花似錦,郁郁蔥蔥,山水輝映,牛沐寺鐘樓置身于花海綠林之中, 這里山清水明、風和日麗、景色秀美 , 是一處人人向往的絕佳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