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建學
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有一項調查顯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親。父親陪伴較多的僅占12.6%。父親在工作日陪伴時間為2.9小時,遠低于母親的4.6小時。
因此,現(xiàn)在的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里,而不是父親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系、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
在心理咨詢中的兒童青少年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幾乎都是母親陪同的多,看不到父親的身影。
當咨詢師邀請父親參與到家庭咨詢中時,往往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一個家庭結構:失蹤的父親,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不作為的爸爸越來越被邊緣化,焦慮的媽媽越來越強勢,夾縫里的孩子越來越失控。
英國心理學家艾爾弗說:“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巨大,會一點一滴滲入孩子的血液,嵌入孩子的靈魂。”
若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長期缺席,極易導致孩子認知經驗、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1) 一系列認知經驗的缺失
在心理學上,父親其實承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是孩子離開母親的懷抱走向社會、走向世界的一個橋梁。
弗羅姆說過:“父親可以為孩子指向通往世界之路,那是思想的世界、科技的世界、秩序的世界、冒險的世界。
“父親”,一般在家庭中意味著權威性。在父親與孩子的接觸中,父親將會于無形和有形中向孩子傳授或灌輸社會秩序、處世規(guī)范、行為準則,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實施人生觀教育。
父親的男性特質,還教會孩子冒險精神,對世界的好奇心,抗挫折、堅強,成為生活的強者。
所以,有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通常社會化都不錯,情商高,能夠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和學校的老師、公司領導等代表權威的關系也會很好。
父愛缺失,孩子的社會性發(fā)展就會滯后,人際交往和立世處世能力等都會受到限制。
2) 導致孩子性格缺陷
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僅是一個陪伴者的角色,他還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塑造孩子性格的領路人。
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缺乏父愛與陪伴的兒童容易產生焦慮、孤獨、自尊心低下、自控能力低下、甚至具有攻擊性、好斗、叛逆等性格問題。
《隱秘的角落》里朱朝陽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朱朝陽的父親朱永平在婚內出軌,并且離婚后很快組建了新的家庭。
朱朝陽與母親周春紅生活在一起,父親對他不聞不問,缺席了他人生中所有的重要時刻。
也正是因為如此,朱朝陽的信念逐步崩塌,將自己羨慕的妹妹推下高樓,最終誤入歧途。
3) 造成孩子性別角色的混亂,影響婚姻
父親的缺失會讓男孩的這種性別認同弱化,變得不自信,表現(xiàn)為情緒暴躁、焦慮、無所適從,甚至形成性格障礙。
倘若父親缺席或者家庭地位,越來越被邊緣化,家中的男孩子失去了和父親的內在連接,孩子和母親之間的關系就會相對比較親密。最終不是成為沒有主見的媽寶男,就是成為替父親承擔義務的苦行僧。
很多的小男孩往往都會身體肥胖,沒有男性特征,這主要是擔心和母親過分的親密,所以一直都在壓制男性的特征。
如果缺乏男性特質,繼續(xù)和母親過分的親密,就可能會面臨許多的問題。
比如缺乏主見,相對來說很保守,這是因為沒有超越這種情節(jié)所導致心理上的依附。
在婚姻中也沒有辦法去處理母子關系,還有夫妻關系,把母子關系一直都會凌駕在夫妻關系上面,最終會導致婚姻不幸。
父親缺席的最直接后果,是收獲一枚焦慮暴躁的媽媽,緊接著可能就是家庭的解體。
因為對于母親來說,由于父親的邊緣化存在,自己必須承擔更多的角色才能把孩子照顧好,因此往往會變得具有極強的控制欲。
總之,丈夫的缺席,真的會將一個女人逼瘋,但父母犯的錯誤,買單的卻總是孩子。
《隱秘的角落》中,母親周春紅對朱朝陽的控制讓人看著特別壓抑。
當朱朝陽不想喝牛奶的時候她恨不得直接往孩子肚里灌,她鮮活地呈現(xiàn)了控制型媽媽的樣子,她愛孩子,卻希望孩子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中,她的愛令孩子感到窒息。
周春紅做媽媽不合格的背后是朱永平作為父親的長期缺席。因為夫妻關系不和,媽媽更多的是通過控制孩子來掌控人生。
神經質,易焦慮,焦點總是放在孩子身上,鮮少有自己的朋友圈,就像朱媽媽一樣,在家庭和景區(qū)兩點一線之間徘徊,過度自我犧牲。
極端化,一方面嚴苛管教孩子,一方面又特別寵溺孩子,當孩子表現(xiàn)出獨立性,會通過貶損、打擊、不信任等方式干擾孩子的成長,實質仍然是控制。
為何媽媽們總是那么焦慮?
歸根結底,就是一個人承擔太多,沒有人分擔。
一個在家庭中被疏離的丈夫,是一個沒法回家的男人。一個沒辦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個很寂寞孤獨的女人。
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成為媽媽 “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地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里會出現(xiàn)小大人,心里未被成長的部分被嚴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種身心疾病來表現(xiàn);
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tài),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所以,當今社會,青少年兒童的“自殺”、“離家出走”、“心理抑郁”和“叛逆不聽話”已經屢見不鮮,甚至可以稱之為青少年'特立獨行'的標簽。
最可怕的是:當一個家庭有了“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整個家庭系統(tǒng)處于一種新的病態(tài)平衡。
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
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這些掩蓋會填滿夫妻之間的嫌隙。
兩個人都以理直氣壯的態(tài)度拒絕處理夫妻間的嫌隙,更喜歡用孩子說事兒,因為用孩子說事兒,更冠冕堂皇。
孩子成為了“眾矢之的”,人們都看到了'失控的孩子',而忽略了背后'缺席的爸爸'和'焦慮的媽媽',以及家庭中本來就存在的問題。
如何給孩子完整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功能缺一不可。
夫妻關系的和睦,是孩子健康成長與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石。丈夫要多關心妻子,妻子要邀請丈夫加入到教育陪伴孩子的行列中去。
只有父母的參與是完整的,孩子才能在家庭中找到清晰的定位,以健全的方式朝社會化發(fā)展,更好地成為自己。
著名心理學家海因茨-科胡特曾說:“一個功能良好的心理結構,最重要的來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別是他們以不帶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去回應孩子需求的能力。'
1、父母健全的人格
父母擁有健全的人格,才有真正愛孩子的能力。
如果父母人格不成熟,往往會形成問題家庭,并制造出一個問題孩子。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進入婚姻生活,也會帶著這種欠缺的人格,和伴侶、孩子相處,以及教育孩子,許多問題也會不知不覺地冒出來。
而可怕的是,如果父母人格不健康,即使看了那么多關于“如何育兒”的書籍,全按照書上的去做,仍可能會制造出有問題的孩子。
所以,作為成人,要意識地完善自己的人格,而這恰恰是許多人所忽略的。
于每個人而言,人生的過程,也是人格修煉的過程;而我們的教育,也不是某個方面的教育,應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
2、不帶敵意的堅決
父母能理解和接納孩子的需求,如果父母做不到滿足孩子的需要,那么就溫柔而堅決地拒絕孩子。
在拒絕的時候,父母態(tài)度雖很堅決,但毫無敵意,沒有傷害的威脅,不評判、不攻擊孩子的需要。
“我愛你,但是不可以。”
不含敵意的堅決,是最好的界限原則。
當一個父母可以這樣對待孩子時,營造的是一種何等自由平等溫暖寬松的語言環(huán)境,孩子必定是充滿自信陽光的。
3、不含誘惑的深情
“深情”就是父母對孩子最真誠的愛,而“誘惑的深情”就是在這個愛上加了個條件,把孩子當成工具人。
很多父母不自覺地就會帶著“條件”愛孩子。比如,“我辛辛苦苦養(yǎng)活了你”“我為了你……,所以你必須……”等等,這樣債權人式的語言在孩子的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心理問題日益普遍的原因之一了。
不帶誘惑的深情就是對孩子滿懷愛意和深情,沒有任何(前提/附加)條件地愛孩子。
也就是說,不用誘惑去激勵孩子,不會以愛之名綁架孩子,將自己的意志、期望強加給孩子,希望孩子變成你想變成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