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小夏由父母帶著來到了門診。酷暑天氣,小夏卻穿著長袖上衣,用來遮住手臂。原來,每當心情不好時,小夏就會割傷自己的手臂,導致手臂上布滿了新舊傷痕。通過問診和精神檢查,醫生確診小夏患有抑郁癥。
自傷行為是抑郁癥的一種臨床表現。小夏割傷手腕,不是為了自殺,而是為了緩解抑郁情緒,臨床上稱之為非自殺性自傷行為。
近年來,青少年抑郁癥的患病率越來越高,很多患者伴有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如何認識和應對這些行為呢?我們一起來了解。
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是指個體在沒有明確自殺意圖的情況下,故意、反復地改變或傷害自己身體組織的一種行為。
狹義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包括無自殺目的的自我傷害,比如對身體抓、咬、撞擊、針扎、割傷、燙傷,或通過服藥、喝酒、喝酒后服頭孢藥物等方式。
廣義的非自殺性自傷行為既包括顯性行為,比如直接身體傷害、進食障礙導致身體功能紊亂、危險和冒險行為等,也包括隱性行為,如過度使用網絡導致的生物節律紊亂,為了報復父母不上學,或為了報復男友即使不滿意關系也不分手等行為。比如小夏,既有割傷手臂的顯性自傷行為,也有無視眼疾治療的要求繼續使用手機的隱性自傷行為。
許多家長發現孩子的行為是自傷而非自殺,就放松了警惕。其實,非自殺性自傷患者自殺的風險是沒有自傷行為人群的4倍。希望家長們重視孩子的自傷行為,面對孩子的自傷行為時,不要說“沒有關系”“不會死”這樣的話。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傷害身體會不會疼?當然會。但很多有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青少年,大多不會承認有肉體上的疼痛。因為自傷行為有心理上的意義和動機,他們想要通過身體的痛緩解心理的壓力和情緒。
總體來說,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或意義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情緒的管理和調節,二是人際呼喚,希望得到來自他人的理解、支持和滿足。具體有以下幾點。
1.調節情緒。
有些患者通過自傷帶來的身體痛苦,來緩解心理上的壓力、內疚、焦慮,甚至是羞恥感。就像小夏,她說,當看到割傷的手臂流血的那一瞬間,感覺情緒得到了輕松,好像不再痛苦了。
2.自我懲罰。
當患者沒有實現父母或自己的目標時,內心可能會有自責感,于是通過傷害自己來得到個人心理上的寬慰。小夏有時候回想到自己白天什么都沒有干成,就開始對自己很不滿意,甚至陷入失眠狀態。于是,她通過割傷自己的極端方式來進行自我懲罰——好像只有這樣,才能安心入睡。
3.影響人際關系。
有些患者的自傷行為是為了重建人際關系,或者為了得到情感支持。他們的自傷行為試圖傳遞給周圍人這樣的信息:我非常痛苦,痛苦到我只能用傷害自己來表達,希望你們可以看到并理解和支持我。或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立場,通過自傷行為為自己吶喊,希望周圍人可以尊重或滿足自己的愿望。在學校住宿的小夏想要請假回家,但父母總勸她再堅持一下,于是她試圖用跳窗的方式讓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
4.標新立異。
有些青少年的自傷行為,是想模仿或嘗試所謂的“時髦”體驗。他們發現別人說這樣做能緩解情緒,自己就試圖嘗試,比如文身體驗等。
5.抗擊解離狀態。
當人處于抑郁狀態時,會感到情緒低沉,或平淡或沒有什么感覺,甚至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活著。于是,有些青少年試圖通過自傷,用傷痛或流血讓自己感受到還在人世間存在著。
6.抵抗自殺。
有些深受抑郁之苦的青少年,擔心控制不了自己的言行而走上自殺的道路,就試圖通過自傷的疼痛,來阻止自殺。就像小夏說的,“如果我不自傷,我可能就真的自殺了”。
面對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青少年,家長如何干預呢?這里推薦給家長五步法:停、看、聽、想、做。
家長可以通過五步法,關注和關心青少年,給予他們心理支持,促進人際互動,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價值,增加成就感和歸屬感,停止非自殺性自傷行為,遠離抑郁,順利度過青春期。
來源:《大眾健康》雜志
作者: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 孫春云
審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 王紹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