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別人一個舉動就能讓你反復回想:“剛剛我是不是說錯話了,他沒回消息,是不是討厭我了?”
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事后又后悔糾結(jié):“明明我也沒空,當時為什么不說出來呢?”
接到任務(wù),還沒做就先預(yù)想糟糕的結(jié)果:“我肯定會搞砸的”,然后遲遲無法開展………
或許,你已經(jīng)陷入了“精神內(nèi)耗”。
從業(yè)9年來,我在咨詢室里,遇到過不少這樣的來訪。
他們的內(nèi)心,總有兩個“小人”在打架:一個想做點什么,一個卻極力阻止,最終遲遲無法行動。
他們在內(nèi)心的思想斗爭中消磨掉大量時間和精力。
然后,陷入愧疚與自我攻擊。
難道只能任由自己內(nèi)耗著,很累很累地過完我們的人生嗎?
不會的。
今天,我寫下這篇文章,和你分享幾個減少內(nèi)耗的方法。
希望能幫你放過自己,擁抱更自在的生活。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
明明一天下來什么都沒有做,卻總感到焦慮與疲憊?
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因為對未來考慮太多,導致精神內(nèi)耗嚴重。
時間一久,心頭大石越來越重,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吃力。
小海便是如此。
在其他人眼里,她是一個能將工作和家庭平衡得很好的職場媽媽。
可事實上,她只是為了周圍人的眼光而咬牙硬挺,實則內(nèi)心無比疲憊。
凡事面面俱到的背后,是她緊繃得到快要斷掉的神經(jīng)。
剛回歸職場時,小海以為需要面對的唯一難題,只是工作效率而已。
只要工作效率高了,準時下班沒問題,回去也能好好陪寶寶。
可是,總有各種會議、對接協(xié)作耗著她的時間。
回歸職場的3個月里,她幾乎沒有早下班過。
后來,寶寶突然高燒被送去醫(yī)院。
偏偏那天有個重要的會議,內(nèi)心掙扎很久后,她選擇了先開會。
但滿腦子都是寶寶的她,會議上根本沒法集中精神。
等趕到醫(yī)院,看到寶寶臉色慘白,腦袋上纏著好幾圈的輸液膠帶,當時的她心疼、自責又焦慮。
不停地譴責自己,“我真不是個好媽媽,讓寶寶受這么多苦。”
隨著工作增多,她的焦慮感越來越重,開始失眠,偏頭痛,工作效率也逐漸降低。
但她并不允許自己停下來。
“大家都是兩邊兼顧的,怎么就你要停下來?”
“不要讓大家覺得你就是平衡不了的loser!”
“你現(xiàn)在不努力,以后孩子的未來怎么辦?”
她反復用這些話攻擊自己,咬著牙逼自己,要把工作和家庭都照顧得很好。
可這樣一來,工作耗費的時間更長,內(nèi)耗的能量也更大了。
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
寶寶沒有被照顧好,工作也沒有完成指標。
再后來,她就像一條被繃到快要斷掉的繩子:
嚴重焦慮,喪失食欲,整夜失眠,對著電腦久了就會頭暈想吐;
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就會心悸煩躁,頭皮發(fā)緊,甚至有點后悔生下寶寶;
開始害怕社交,不斷幻想別人在背后嘲笑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如此強烈的軀體化反應(yīng),讓小海再也扛不住了,于是她選擇了求助。
小海的經(jīng)歷,讓我無比心疼。
特別是描述自己的狀況時,她還一直在說“我怎么這么沒用”。
她要求自己,既要做個好媽媽,又要做個好員工。
所以,她總在不斷地求“最優(yōu)解”,然后陷入內(nèi)耗的漩渦。
可以說,精神內(nèi)耗就是心靈上的“慢性病”。
持續(xù)消耗著我們,直至拖垮我們的人生。
要“治”它,或許要先尋“根”,看看是什么導致了它。
下面3種,是比較常見的“根”:
1. 自我否定
很多時候,有的人準備去做一件事情時,會先本能地產(chǎn)生很多不好的念頭。
比如各種不能完成的理由,可能會出現(xiàn)的狀況……以此否定自己的想法。
在這個過程里,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覺得自己又慫又無能。
時間久了,他們就會因為自我否定而產(chǎn)生內(nèi)耗。
一邊想調(diào)整目標后馬上行動,一邊又因為想到各種“壞”的預(yù)想猶豫不前。
最后,陷入無止境的焦慮中,認定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2. 自我控制的需求
這種情況,往往會讓一個人變得拖延,或總是熬夜和遲到。
拿“受害者”眾多的拖延舉例。
每當接到任務(wù)時,我們會感覺到壓力一下子就涌了過來。
于是不得不調(diào)取各種內(nèi)在的心理資源去完成它。
這會讓我們的潛意識體會到失控感,本能地想回避。
所以,為了奪回一定的控制感,我們就會拖延:
這個任務(wù)必須要完成,但具體什么時候完成,用什么方式完成,至少我能說了算。
通過拖延,防止自己“消失”在外在施加的壓力中。
熬夜、遲到,包括青少年叛逆等行為也是如此。
3. 無法正視自己的有限性
有的人認為自己就該做到“無所不能”,所以主動地去承擔很多任務(wù),包括很多本不屬于自己的任務(wù)。
這樣做的背后,可能是因為不好意思拒絕,也可能是想通過表現(xiàn)來獲得他人的認可。
可是,每個人能承擔的事情都是有限的。
一旦超出了負荷,不滿、無力的情緒就會越積越多,也就形成了內(nèi)耗。
比如小海,就是在逼著自己去完美平衡工作和家庭中,陷入長時間的內(nèi)耗。
所以,在她還沉浸在“我真沒用”的情緒中時,我問了一句:
“是啊,我們就是沒用,那又怎樣呢?”
沒想到我會這么“理直氣壯”承認自己沒用,她一時間愣住了。
我開始慢慢引導她拋棄自責,先問問自己:
“我就是沒辦法平衡工作和家庭,怎么了呢?”
以往的她,因為不想承認自己“沒用”,所以總是無力、焦慮、自我攻擊,這才是她幾近崩潰的原因。
當她試著接受現(xiàn)狀,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適時地向伴侶、親人求助,一切反而慢慢好起來了。
薩特在小說《墻》里寫到:“人時時刻刻保持自我克制,是一件很愚蠢、很內(nèi)耗的事情。”
我們很多的痛苦,就是因為頭腦中的各種念頭在纏繞、爭斗。
學會接納自己,是減少內(nèi)耗的開始。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具體做這3件事來盡可能地減少內(nèi)耗:
首先,關(guān)注自己。
定時觀察自己的行為,并評估自己是否有自我內(nèi)耗的傾向。
比如,是不是總會習慣性去想,這個事情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產(chǎn)生退縮的情緒?
然后,考量計劃的可行性。
做計劃前,檢驗它的可行性和可持續(xù)性。
確保自己不會因為這個計劃陷入內(nèi)耗的惡性循環(huán)。
比如,如果我們定下“今年要瘦30斤”的目標時,時間拉得很長,聽上去也很難完成。
我們就會本能地抗拒,也可能會因無法實現(xiàn)而自我攻擊。
所以,定目標時,我們要先考慮自己能不能做到,并盡量分解。
分解到最小的、自己能做到的單位。
同時,在每次完成任務(wù)后給自己“獎勵”:比如刷劇、打游戲、看八卦等。
讓自己實現(xiàn)目標的同時,還能放松娛樂,充分滿足自己的需求。
最后,也是最有效的,是行動。
行動,是減少心理損耗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當我們?yōu)橐患虑榧m結(jié)猶豫時,只要馬上行動起來,就能減少負面情緒。
但人偏偏又是喜歡拖延的動物,怎么辦呢?
不妨試試以下小技巧:
①給自己更具體的任務(wù)指令
我們的大腦有這樣一個特性:
接受到的指令越清晰,行動力就越足。
所以,給自己制定目標時,目標要具體,時間要明確。
比如,在“下午3點去健身房鍛煉1小時”和“下午做一下運動”中,往往去健身房的目標更容易完成。
當目標不夠明確時,會增加我們選擇的困難,行動就會受阻。
②先堅持10分鐘再說
大腦的另一個特性是:
非常喜歡“即時反饋”。
你是不是也常常會這樣:
打開電腦準備工作時,可能會想,“桌面有點亂了,先收拾下。”
為什么?
因為這個任務(wù)很輕松就能完成,能更快給到好的反饋。
所以,開始工作前,暗示自己只需要“先堅持10分鐘”,讓自己覺得沒那么困難。
當你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時,反而能更快進入工作狀態(tài)。
到那時你會發(fā)現(xiàn),“哇,過了10分鐘,我還想繼續(xù)干呢!我真棒!”從而獲得支持和力量感。
當然,正如前文所說,精神內(nèi)耗就像慢性病,要改變現(xiàn)狀并非一朝一夕。
這是一次“長途旅行”,過程中可能遇到多次反復,這個時候不用失望、不用沮喪,多給自己一些時間,必要時也可以尋求專業(yè)人士的幫助。
如果你陷入內(nèi)耗的漩渦,為此感到痛苦,不妨來我的咨詢室聊聊。
我愿意陪伴你,走出那些難受的時刻,傾聽你的痛苦,無條件地接納你的情緒,及時分析問題。
幫助你在一次次的自我覺察中重獲自信,并找到自己的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自己心理苦痛的制造者,但同時,也是唯一的終結(jié)者。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相信我們都能減少內(nèi)耗,做自己人生的勇士。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許靜國家二級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