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李耕拓
核反應裝置三維概念圖。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稱,福島第一核電站第四輪核污染水排海于2024年2月下旬開始,排海總量預計7800噸。2023年8月,日本一意孤行開始向大海和太平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染水,遭到國際社會強烈批評和反對。
不過,我國2023年6月7日獲準運行的液態燃料釷基熔鹽實驗堆,將基本終結福島核電事故之類的安全事故,為核電站的安全運行守關把門。2021年9月下旬,世界首個釷核反應堆在甘肅省武威市成功測試。這一核反應堆雖然功率只有2000千瓦,但也能為1000戶居民提供電能。這代表著我國率先掌握了第四代核能技術,一躍成為全球新能源領域的領跑者。
那么,什么是第四代核能技術,什么是釷基熔鹽實驗堆,它還有哪些值得介紹的地方嗎?
面對能源危機和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作為人類的新型能源,核能和核電以綠色、高效、低碳排放和可規模生產的突出優勢,成為比較理想的替代能源。它是我國兌現減排承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的必然選擇。核電也并非完美無缺,科技的演進發展到了第三代,但核能利用過程中的諸多缺陷仍有待克服。核安全問題始終像“達摩克利斯之劍”讓公眾心存疑慮:核燃料供應、核廢料處理、核武器擴散等問題,也一直揮之不去。
為此,全球科學家力爭更進一步研發能解決上述問題的先進核能系統,這就是第四代核電技術,一般稱第四代核能系統。它目前處在原型堆技術研發階段,預計將在2030年投入使用。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第四代核反應堆型有氣冷快堆、熔鹽堆等六大不同的系統。現在,我國在氣冷快堆、熔鹽堆研發都處于領先地位,成為第四代核電技術乃至全球新能源領域的領跑者。
熔鹽堆是第四代核能系統研究候選堆型中唯一的液態燃料堆。我國研發的熔鹽堆,具體來說是“釷基熔鹽堆”,通俗地說,就是用釷元素作為核燃料、用融化狀態的鹽作為熱介質進行發電。
釷是帶灰色光澤的放射性金屬元素,質地柔軟,化學性質較活潑,可溶于氟化鹽溶液中。釷基熔鹽堆和常規鈾反應堆不同,內部循環的不是水而是液態鹽。這就是熔鹽堆的關鍵所在,它既可被當作核燃料的承載體,又能被當作核裂變反應的冷卻劑,因此在使用時要將它溶解在氟鹽冷卻劑里生成氟化鹽。熔鹽堆使用熔融狀態的氟化鹽攜帶著核燃料,有點類似地殼里的巖漿在“爐子”中燃燒,不斷輸出巨大的能量。
作為一種新型反應堆,釷基熔鹽反應堆有選址靈活、小型化、新型燃料釷資源豐富、安全性大大提高、能量轉換效率更為優異等好處。由于它是用高溫熔鹽,氟化鹽作冷卻劑,所依賴的水資源比較少,不像鈾反應堆那樣只能在大江、大海、大河邊上建造,它們也能在缺水的干旱地區甚至沙漠地區建造和運行。
這一反應堆適合建成緊湊、輕量化和低成本的小型模塊化反應堆,也就是將它小型化,以后買電就成了與買煤氣罐差不多的事。美國科學家正在開發用釷作為核燃料發電的汽車,如果研發成功只需要8克釷就可以讓一輛悍馬車開96萬公里,中途不需再加燃料。
釷本身比鈾的輻射量更低,比鈾要安全100倍。釷基熔鹽堆安全系數也很高。作為冷卻劑的氟化鹽沒有高溫燒毀的危險,即使發生事故也基本不會出現核泄漏以及污染環境的情況。
釷的使用率和能量轉換效率都比鈾更為優異,釷基反應堆所產生的放射性廢料非常少,用釷作為核燃料可以避免核武器擴散的風險。
釷的資源蘊藏量很豐富,目前地殼中的探明量為鈾的三四倍。我國目前已經在地層中發現30多萬噸的釷資源,可供使用兩萬多年,因此可以說釷是鈾的“超級替補”。
我國建設釷基反應堆只是一個開始,距離更安全、更清潔、最終也更便宜的釷反應堆為人類服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一定會得到大規模的運用并推動能源革命。
(作者系湖南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