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道:“生命從來不曾離開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
一個孤獨的小人遙望地球,是我們每天都會看到的微信開屏畫面,而今這個場景似乎已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寫照。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放棄熱鬧,獨自生活,習慣一個人吃飯、睡覺、看書、旅行,把孤單過成一個人的狂歡。
精明的商人,總是能第一時間嗅到商機,把孤獨變成一門生意。
單身型:一個人活出一個家庭
在今天,年輕人不僅不結婚,甚至連戀愛都不談了。《中國統計年鑒2017》顯示,我國單身人口總數已達2。4億,也就是說,每6個人中,就有一只“單身狗”。在中國,一個人生活的“空巢青年”人數已經超過5800萬,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攀升。
5800萬人背后的蛋糕是誘人的,倡導小而美的單身公寓如雨后春筍般興起。30~40平方米的小戶型公寓人氣高漲,簡易廚房、組合式衛浴、客臥功能區同在一室,將具有社交屬性的健身場所、食堂、書吧、會客廳,從私人住宅內轉移到共享社區中。家居用品和家用電器也為了適應住宅空間的縮小而縮小,迷你款的書架、冰箱、書桌、衣柜等在各大電商平臺熱賣。
“斷舍離”式的簡單生活備受推崇,生活質量不會因為選擇少就打折扣,不信看看扎克伯格的衣柜就知道了。當在大城市買房已經從愿望變成奢望,年輕人學會了對自己的生活需求做減法,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居所,足以成為一服心靈安慰劑。
獨居生活已成新趨勢,它是一種背離傳統家庭觀念而產生的新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影響著個人精神需求的變化。
美國電影《她》中的人工智能(AI)操作系統薩曼莎,可以向孤獨的男主角西奧多提供情感慰藉,雙方在虛擬環境下的交流中產生了真情實感——這一場景正在從電影情節變成現實。
2018年日本一份“與AI戀愛”的調查報告顯示,參與調查的六成日本男性愿意和AI談戀愛。他們認為,與虛擬人物談戀愛消耗的精力遠小于跟人談戀愛,但收獲的精神滿足和治愈感并沒有減少。
越來越多的智能產品,也不再滿足于單向接收指令,而是以“孤獨解藥”為定位,力求與用戶達成雙向互動。繼Siri等手機語音助手成為標配功能之后,智能音箱成為時下最受歡迎的人機交互型產品。智能音箱不僅可以根據人類口令進行報時、播報天氣、播放音樂、操控其他相聯結的智能家電,還可以提供聊天對話等個性服務。
單身型的消費生活,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反映了時下年輕人高度的自我認同和對個體的推崇,獨居讓他們保有了內在的自由和獨立。
懶人型:比起孤單,他們更怕麻煩
喜歡“一人行”,有時可能僅僅是因為省事。比如,一個人吃飯的好處是,把選擇權還給自己,不必為了今晚吃什么、買菜應該買A還是買B、口味應該偏淡還是偏咸,而跟第二人甚至第三人相互遷就或爭論。
吃飯時省去了四目相對還要找話題聊天的步驟,只有自己與美食,專注品嘗食物的味道,耗費的時長變短了,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來做更多的事。
各種“一人食”餐廳應運而生。日本的Gusto烤肉店,每個席位都是半封閉的單人包廂,配備電源、餐具盒、調料瓶,不限時間,想待多久都可以,為單獨吃飯的人留出一份安全感。荷蘭的Eenmaal餐廳沒有隔板,每個食客獨享一張小方桌,椅子的不同朝向可以讓他們避免彼此眼神的直接接觸,無須承受壓力,可以盡情享受專屬的佳肴。
科技的變革、城市化的發展,會催生大量生活支持型服務和產品。借助網絡和技術手段,人與人之間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即使沒有家人和朋友的介入和幫忙,一個人生活也可以很舒服。屋里臟了,不想打掃,在App上約個清潔阿姨;買東西,網上下單,幾天后快遞小哥就會帶著驚喜在樓下等你;去陌生的地方,不需要地陪,打車軟件和地圖導航能帶每一個路癡找到目的地……人會制造麻煩,而技術在大多數情況下會解決麻煩。既然一個人生活可以如此便利,“找人搭伙過日子”這件事自然可以從人生的必修變成選修。
技術進步滿足了個人生活的需求,反過來,不斷提高的需求也會影響技術的變革迭代。功能多樣化、智能化的懶人型產品被不斷開發并投入生產,滿足了獨居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
數碼行業數據顯示,2018年,智能類電子設備年增長超三成,其中智能掃地機器人同比增長50%,自動擦窗機增長150%。自動洗襪機、懶人炒菜機、洗碗機等“神器”不斷涌現,成為“一人生活”主人公的第二雙手。
投資人王煜全認為,家越來越小,但是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單身化的特點是什么?就是有錢有閑,可以活得更像一個孩子。巨大的商機就源于此。”
“社恐”型:對人過敏,讓我一個人靜靜
作為一個“社恐”患者,選擇“一人式”的生活,還需要理由嗎?
各種小型娛樂方式的流行,對“社恐”人群來說,無須社交,自己跟自己玩,這樣很快樂。反感跟團和哄鬧,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一個人出游。汽車廠商們專門推出長度小于4000mm的小型SUV(運動型多用途汽車),滿足了喜歡獨處的年輕人輕便出行的需求。一個人唱KTV可以從“十大孤獨列表”中撤下來了,如今遍布一、二線城市的迷你KTV房,設備一應俱全,想唱就唱,沒有被人切歌、搶話筒的煩惱,也沒有被問“幾個人”的尷尬。
當然,還有電子游戲。2018年,我國電子游戲的用戶規模達到6。26億。在脈脈數據研究院關于“排解孤獨的消費領域”的調查中,游戲開銷占了一半的比重。對“社恐”人群來說,游戲簡直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沒有面對面交流的壓力,一個人、一臺電腦,就可以在虛擬世界里盡情馳騁,現實中難以獲得的滿足感,在游戲里可以實現。
人際交往的游戲規則太復雜,社交只會徒增焦慮,但是面對寵物就簡單多了。根據狗民網發布的《2018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2018年,中國城鎮養寵人數(含水族)達7355萬。單是貓狗消費市場規模就達到驚人的1708億元。經測算,2018年貓狗消費者人均單只年消費金額5016元,這還不算購買寵物本身的費用。千億級的生意背后,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巨大群體,就是獨身人群。對孤單的年輕人來說,寵物是安靜的伙伴和精神寄托。對外與人交流的情感缺口,靠與寵物互動來彌補。既然對人“過敏”,就找一只專屬于自己的寵物互相依賴。
《單身社會》一書的作者克里南伯格曾在書中寫道:“單身社會正成為一種空前強大、無可避免的社會變革。”
在少子化、低結婚率的日本,30歲左右人群中,每3人中就有一人稱不考慮結婚。日本著名廣告與調查公司博報堂預測,到2035年,約有一半日本人會過單身生活。韓國保健和社會事務所的一項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對象有近七成沒有談戀愛,并且,韓國20~29歲和30~39歲人群的未婚率已先后在2005年和2015年趕超單身大國日本。據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的調查,英國的單身公寓比例自1960年以來已經翻了一倍,達到31%;有50%的巴黎居民和60%的斯德哥爾摩居民處于獨居狀態。
孤獨經濟仍然是風口,各種“孤獨周邊”讓獨居者的生活更加便利,然而它們只能解決獨立生活的問題,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精神孤獨。
據相關統計,自2017年以來,陪伴類App的用戶增長明顯,尤其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語音交友聊天室、游戲陪練App等付費型陪伴App大量出現。
孤獨的年輕人在矛盾中搖擺,在現實生活中疏離人群,害怕被打擾,卻不由自主地在虛擬世界中尋求陪伴——“活像一個孤獨癥患者,自我拉扯。”
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時寫道:“我就像住在大草原上一樣的遺世獨立,我擁有屬于自己的太陽、月亮與星辰,一個屬于我一個人的小世界。”
在哲學家看來,孤獨是人類的本質。只有真正學會與自己相處、與孤獨相處的人,才能理解梭羅的快樂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