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媽媽的嗓子出現(xiàn)了問題,做了小手術,醫(yī)生要求至少十天不能說話。放學回家后的兒子,進門就嚷嚷:“我太討厭我的老師了,我再也不想上學了!”
如果是平時,聽到兒子這么說,媽媽一定會嚴厲地訓斥他,但想到醫(yī)生的叮囑,媽媽只好保持沉默。氣憤的兒子,向媽媽訴說著自己的委屈:“媽媽,今天老師說我的作業(yè)是抄同桌的,但我沒有,為什么我的努力和進步,老師都看不見……”
見媽媽沒有說話,兒子接著說著自己的委屈,媽媽依然沒有說話,只是抱了抱傷心的兒子。兒子很快安靜了下來,對媽媽說:“謝謝你媽媽,謝謝你聽我說這些事,謝謝你理解我,我以后一定會更加努力,讓老師對我刮目相看。”說完,就開心地去寫作業(yè)了。
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情,孩子在說完話的一剎那,內(nèi)心已經(jīng)得到了滋養(yǎng)和療愈。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聽他把話說完。
2
曾經(jīng)有一位媽媽這樣分享自己的故事:逛超市的她,買來兩根甜玉米,回到家喊女兒和婆婆來吃。女兒拿起一根玉米,啃了一口,放回盤子,接著又拿起另一根,又咬了一口。
看到這個場景,她生氣地怒吼道:“你這孩子太不懂事了,玉米是你和奶奶一人一根的,媽媽平時不是告訴過你要學會分享么?”
女兒嚇得臉色蒼白,吞吞吐吐地說:“我,我就想聞一聞,看哪個玉米香……”
“你這孩子,怎么還狡辯,難道媽媽平時就是這么教育你的嗎?”
聽到她的苛責聲,婆婆趕緊趕來,摸著孩子的頭說:“孩子,奶奶吃不動玉米的,這些都歸你……”
聽奶奶這么一說,女兒“哇”地哭了起來,一邊抹眼淚,一邊哭著說:“奶奶牙齒不好,我咬一口,看哪根玉米嫩,聞一聞,也是為了挑最香的玉米給奶奶吃……”
大人總覺得輕易就能看透孩子,憑借自己的臆想,過多地打斷孩子說話,甚至對孩子當頭棒喝,這樣扼殺的不僅是孩子的善意,更是孩子的心靈。
3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場景:同事家的兒子,今年剛上一年級,有天放學后,滿頭大汗地跑進家里。嘴里大聲叫著:“媽媽,媽媽,我告訴你一件事。”
同事看見兒子滿頭大汗地跑進來,關切地說:“怎么一臉的汗,讓你平時不要跑跑跳跳的,你就是不聽,以后不要再這樣了,摔倒了怎么辦?”說完又是遞溫水,又是給他擦汗。
“媽媽,我跟你說件大事!”“你能有什么大事啊,趕緊回房間寫作業(yè)去吧!”
男孩不依不饒,繼續(xù)說:“就是在今天下午的時候,我們……”
“趕緊回房間寫作業(yè)吧,媽媽要出去一下,沒有時間聽你說學校發(fā)生的事情。”
原來,從沒有獲得跑步比賽冠軍的他,今天下午得了第一。
男孩生氣地說:“媽媽為什么不聽我說話,我再也不想和她說話了……”
大多數(shù)父母對孩子疼愛有加,但真正尊重孩子的很少。孩子成長路上無小事,比起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孩子更希望父母關注他的點點滴滴。
讓孩子把話說完,傾聽他們的心聲,不要忽略他們的感受,因為養(yǎng)育孩子就如同栽種花草一樣,是需要時間來呵護的。
法國教育學家帕梅拉·德魯克曼說:“即使孩子有不對的地方,父母也有責任傾聽并且領會他們的動機。孩子有不同尋常的反應時,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應該認真傾聽孩子,并向他們解釋這個世界。”
比起讓孩子聽話,聽孩子把話說完,才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