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學習心理學的人士中,經常會用到一個詞--缺愛。比方說,留守兒童缺愛,困境兒童缺愛,單親家庭的孩子缺愛......那么,缺愛到底會給孩子的未來帶來什么?
世界上著名的哈佛大學格蘭特研究,開始于1937年。基于醫學記錄、學業成績和哈佛學院院長的推薦,研究團隊選取了268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截至到維蘭特教授,得出的最主要的結論是:人際關系的溫暖程度,對生活的滿意度,具有最大的影響。
童年時和母親的良好關系對后來成年后生活有很大影響:
和母親關系良好的孩子,成年后平均年收入會高出87000美元;
和母親關系不好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罹患精神疾病;
由此可見,早期的撫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不可小視。那么什么是“缺愛”呢?我曾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案例,挺有代表性,我想給大家分享一下,出于保密原則,這里權稱他為“缺愛”。
“缺愛”是母親本來不想要,然而卻偶然懷孕的結果,所以他從未得到過父母應該給予的關注。“缺愛”長大后感到他自己“很不了解父母”,“他們沒有顯示出多少情感”。反過來,父母卻怪“缺愛”太“依賴”。“缺愛”的大部分時間是與他的那條狗在一起度過的,而與他唯一的兄弟卻“不在一起長大”。
在大學里,“缺愛”說他的母親“悶悶不樂。不可預料,容易擔憂......我覺得與她無法十分親近。”他對父親也并不十分尊敬。在他中年以后,還是認為母親“緊張而神經過敏”,而認為父親是一個“冷漠”的、焦慮的人。
“缺愛”說:“我感到孤獨,覺得無根無攀,好像失掉方向。”他談到痛苦的婚姻是這么說的:“盡管婚姻是太令人失望了,但總算給了我一個家,一個在社會上可以棲身的地方......盡管令人討厭,總比沒有好。”他承認害怕拋棄婚姻而一個人生活。
從這個案例來看,缺愛者到成年時確實會有不信任和依賴性。他們更多的會表現出悲觀、自疑、被動和依賴。據有關專家研究發現,缺愛者成年后往往會服用很多的情緒調整藥,比起擁有美好童年的人相比,濫用藥物的機會多10倍。往往會發生大量抽煙和喝酒,或者服用鎮靜劑。他們的不健康不只是表現在情緒上,也會影響身體健康。不僅如此,與父母關系不好的人顯得容易衰老,干巴巴地,沒有情趣,會談時態度冰冷。
我曾經給一個來訪者做咨詢,他幾乎沒有人際交往,也不知道什么是朋友。在他的記憶中有兩個人可以視為朋友,一個是讀小學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同學跟他同時遲到了,他們倆被老師罰掃地。雖然他倆沒有太多的交流,甚至被罰掃地以后也沒怎么說話,但他就認為這個人是“朋友”。還有一個,就是高中時,一個女生在樓梯間看了他一眼,盡管他們從來沒有說過話,但他仍然感到很溫暖,并且認定這個女生就是他的“朋友”。聽起來有些“八卦”,其實故事里充滿了悲涼與哀傷,這也是缺愛的童年使然。
聊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童年缺愛到底會帶來什么了吧。“缺愛”要么會讓我們內心需求永遠得不到滿足,就會拼命的要。從
來不滿足,被匱乏和需要所抓住,就像一個餓鬼一樣。要么就徹底關閉需要之門,我雖然缺愛,但我不再需要愛,把自己隔離,冷藏起來。可見,“缺愛”帶來的不僅僅是悲涼的“故事”,以及糟糕的人際關系,還有各種身心疾病,更多的是一輩子都難以接納那個傷痕累累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