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昌
清明時節,撞開了人們對過去的回憶,回憶那久違的親情,那刻骨銘心的愛,那久遠的記憶碎片。
每到清明這一天,父親總會帶著燒紙去上墳,不管天氣如何變化,也阻止不了父親前行的腳步。父親總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他必須做好。這個時間,只見墳地里處處都留有燒紙的痕跡。縷縷青煙昭示著故去人的存在。我知道,這是人們對故去人的懷念,人們用這種簡單的方式寄托對親人的哀思,也給人們一個期盼的希望。清明恰好就為人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機會。
有一年的清明節前,父親因事外出,走的時候,一再叮囑我別忘了去給爺爺奶奶上墳,告訴我買多少紙,還告訴我怎么做。我應著,默默地記在心里。到了那天早上,父親來電話,再一次地提醒我。我上墳回來,還沒來得及向他匯報,父親又來電話確認一下,聽到我滿意的答復,這才放心。
每年的這一天,或許故去的人會等著活著的人,來一次親情相會,接受親人的那份禮物。上墳的時候,將紙點著,用一根棍子挑一挑,讓其透進空氣,燒得更充分一些,好像只有這樣,故去的人才會全部收到。真的不知道這是真是假,還是一種自我安慰。
我站在那里,緊緊盯著面前不高的墳堆,仿佛爺爺奶奶就坐在我的面前,靜靜地看著兒女們。我傾訴著我的思念,耳邊的風輕輕地吹著,將我的心里話吹到爺爺奶奶的耳邊。最后,我鞠三個躬,再退后一步,轉身離開,內心卻難以離去。
清明時節,哀思遍地,仿佛空氣中都彌漫著蘊藏著親情的那份不舍,整個大地都充滿著那份愛戀,人們的那份情感仿佛找到了釋放的渠道,讓自己的內心得以緩解。這樣的時候,愛是主題,情是主線,將相親相愛的人們交織在一起,感悟人間之情的偉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唐朝杜牧的《清明》詩里的兩句。意思是,這天是清明節,空中一直飄著紛紛的細雨。走在野外的小路上,身邊的行人們都帶著悲傷的面容,仿佛那悲傷能把人的靈魂都斬斷,殺死一樣。好似是老天也被世間的情所感動,感動的蒼天都落淚了,細雨紛紛,和人們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真是好一幅溫馨的圖畫,美妙的情感,讓人們盡情地享受,去感嘆親情的美好。
清明時節,是哀思的時節,是追憶的時節,是彌補遺憾的時節。這樣的時節,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反省自己、冰釋前嫌的機會,親人之間那融融的場面,定會讓九泉之下的人感動、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