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會說,合群是一個人高情商的表現,尤其是在職場,一個不合群的人是無法生存的,只有那些能夠和同事打成一片的人才能游刃有余。你可能覺得此話有理,甚至將它奉為行為準則,不惜委屈自己換取他人的好感。但我要告訴你的是,他們怕是對情商有誤解,同時,他們在向你傳達歪曲的處事原則及生存態度。
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包含五個主要方面:了解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識別他人的情緒和處理人際關系。
高情商有三點是關乎自我,了解自我、自我管理、激勵自我在前,識別他人的情緒、處理人際關系在后。我們要成為人際交往的高手,但前提是我們要學著讓自己舒服。
不要為了合群再浪費自己的時間了,經營人際關系的方式有很多,浪費自己的時間并委曲求全的方式是最愚蠢的一種。從現在開始,重新認識“合群”這兩個字,學會為了自己的感受拒絕沒必要的耗費時間。
不要為了合群接受所有邀約,學會拒絕,把寶貴的時間留給自己。
同事頻繁聚會,你本就不喜歡熱鬧,一群人先是吃飯再是唱歌,折騰下來比上班還累,你只希望能夠在下班之后回到家安安靜靜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但是,為了合群,為了和同事打成一片,你只好硬著頭皮,強顏歡笑。在飯桌上,你吃著并不喜歡的飯菜,聽著同事們的八卦,心里想念著讀到一半的故事,思念著在家孤獨地待了一整天的寵物,此時此刻,你只想盡快回家。好不容易用餐完畢,又有同事提議去唱歌,你原本不想去,但一位同事說了句“怎么這么不合群呢”,于是你放棄了回家的念頭,繼續追隨其他人轉戰KTV。如果合群的代價是讓自己身心疲憊,那真的就不值得了。
不要為了合群強行“尬聊”,與其勉強拼湊話題,不如沉默。同事之間的閑聊是辦公室少不了的娛樂活動,話題多樣,從衣食住行到國家大事都會涉及,但如果是你不感興趣的話題,就不要跟著湊熱鬧,如果你的話題大家也不喜歡,那也不要繼續沒完沒了。
同事小林性格靦腆,平日里時常沉默寡言,存在感極弱,有時同事們聚在一起聊天,為了能夠拉近和大家的距離,小林就會參與其中。但是,大家所聊到的話題都不是她感興趣的,為了能夠插上話,每次都刻意找話題,其他人和她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聊了幾句之后就是一陣沉默。她想要合群,卻變得更孤立。
為了處好關系,免不了要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但往往會淪為別人的“傭人”,不要對任何要求來者不拒,要學會拒絕,不能為了合群而犧牲自己的時間。
小梅剛剛畢業,來公司報到沒多久,為了盡快融入新的環境,她四處幫忙。有人需要打印文件,會第一時間想到她;有人需要取快遞,肯定叫她跑一趟;有人需要外出送東西,也會叫她幫忙。為了能夠給大家留下好的印象,小梅從不拒絕,每一件事都用心完成。為別人花費的時間多了,留給自己的時間就少了,但工作量卻沒有減少,時常要加班完成。為了合群,她只能委屈自己。
為了合群放棄自己的喜好,相信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但是,合群不意味著迎合和取悅,合群是互相吸引,而不是強行融合。
小張和朋友相約結伴旅行,朋友喜歡山清水秀的地方,小張更喜歡去大都市感受繁華,為了不被朋友們甩在一邊,他不得不選擇放棄自己的規劃。每個人的假期有限,難得有外出游玩的機會,怎能為了合群而放棄自己向往已久的旅程?
合群可以,但別忽視自己的需要,別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迎合別人。用自己的時間換取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這是虧本的買賣,是對生命的浪費和不尊重。而不合群未必是件壞事,你只是需要找到相處更自在的方式。真正經得住考驗的人際關系,絕對不是依靠一味附和所形成的。如果合群的代價是要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么不如一個人自娛自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