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耕地面積世界第二,但印度依舊不能解決本國的饑餓問題。
中國的耕地面積不如印度,印度的耕地面積在全世界排第二位,達到了1.7億公頃,可是印度的糧食總產量卻只有中國的一半。
因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就要先實現工業化,沒有工業化,就沒有國家的糧食安全。
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國家是哪個?是美利堅合眾國!因為農業是工業化程度最高、科技含量最高的產業之一。不但要有發達的農田水利、農田機械、還要有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化工技術、生物技術、甚至還有農業金融貸款服務。
要喂飽十幾億人,首先要為幾億農民生產出靠譜的生產工具,提供靠譜的工業化肥,提供優質的種子,提供便捷的交通運輸,需要黨中央、人大、農業銀行、科技部、糧食部、工業部、農業部、交通部以及一系列的現代化工業企業通力合作,需要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總之啊,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
你要種地是吧?種地得有水源啊,那么就得修建農田水利工程,挖人工河,修大型水庫,以及全面的灌溉系統;中國在建國之后,就開始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沒有大型機械的情況下,靠人工開挖肩背擔挑,硬生生修出了四通八達的農田水利工程,大型水庫遍布全國。下圖是咱們江蘇的石梁河水庫。
而印度的農業,直到21世紀的今天,大部分農民還是看天吃飯。當然,他們坐擁亞洲最好的氣候環境,雨水充沛,水稻一年三熟,不用像我們這么努力......
你種地得追求產量吧?產量得靠土地肥力保證吧?那么你就得有化肥,化肥是個純工業產品,沒有成熟的工業,就不可能有成熟的農業,1949年以后,新中國加快了化肥工業發展速度。50年代,在吉林、蘭州、太原和成都建成了4個氮肥廠。60~70年代,又先后在浙江衢州、上海吳涇和廣州等地建成了20余座中型氮肥廠。1958年,化工專家侯德榜開發了合成氨原料氣中二氧化碳脫除與碳酸氫銨生產的聯合工藝,在上?;ぱ芯吭哼M行了中間試驗,1962年在江蘇丹陽投產成功;從此,一大批小型氮肥廠迅速建立起來,成為氮肥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70年代中期開始,又新建了一批與日產1kt氨配套的大型尿素廠。1983年,中國氮肥產量達到11.094Mt。有了這些,中國才能真正解決糧食問題。
而印度呢,還是習慣于看天吃飯,然后向國外購買化肥,自家的化肥工業沒有發展起來,還搞什么“綠色革命”。等到中國的工業化初步完成之后,可以反哺農業之后,印度的糧食產業更是拍馬都追不上了。根據糧農組織在《2017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中的估計,印度有1.907億人營養不良。此外,15至49歲的育齡婦女中有51.4%貧血,38.4%的五歲以下兒童發育不良(年齡過小),21%的兒童患有消瘦癥。
在印度農村,依舊存在地主壟斷土地問題,無法進行集約化的農業生產,大量的糧食被地主們賣到市場上去,而貧民只能在饑餓中掙扎。在今天,印度仍然處于普遍饑餓的嚴重水平,全球饑餓指數(GHI)在118個發展中國家中排第97,屬于饑餓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同樣需要農業的機械化,農村交通、電力的現代化,這些,同樣需要國家首先完成初步工業化,那么鋼鐵、水泥、電力以及機械制造業的產能才能反哺農村。中國如今的農村是什么樣,農村出來的孩子都知道,公路修到家門口、村村通電、農業機械大規模使用,這樣才能提高生產力和生產效率。
而印度的現代農業,大部分還是下面這個畫風!
印度啊,是坐擁寶地而不知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