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求你,別說了……
在毀掉孩子這件事上,父母絕對擁有超強的語言天賦。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
在家里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我們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在無條件愛孩子,可是,其實最終毀掉孩子的卻是我們自己。
'你怎么這么笨?'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為什么別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腦袋里裝的是什么?'
'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這些,都是父母責罵孩子的常規用語。
讓孩子過早接受語言暴力、承受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讓孩子變得過于謹慎、膽怯……
而且,這樣的影響,對于孩子來說,卻是不可逆的。
綜藝《少年說》中,有一幕看得讓我十分揪心。
一個女孩哭著大聲控訴自己的媽媽:
'你怎么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么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結果,她媽媽冷冷地回應說:
'其實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以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
女兒發現,無論自己再怎么說,都無法說服媽媽,于是哭著走下了臺。
很快,這段對話登上了微博熱搜,許多網友紛紛表示:
在這個女孩身上,就像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多少孩子,就是這樣,被父母從小打擊到大,直至今日已經而立之年的我們,仍然對這一幕幕心有余悸。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容易引發自己及他人的痛苦。'
相信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孩子的,這不容置疑。
但絕大多數時候,他們滿嘴是愛,卻表現得滿目猙獰。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發布過這樣一則海報:
一個失落的孩子,拿著26分的考試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緊張,看起來十分害怕的樣子。
身上刻的,是父母對他說的話: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
'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海報的制作人,把每一句話深深刻在了孩子身上,就像傷疤一樣,希望警示家長,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嚴重傷害。
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中,若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境中,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過早承受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讓孩子變得過于謹慎、膽怯等,而且,這樣的改變,終身不可逆。
2016年四川達州渠縣的高三學生小斯,在剛結束高考的第三天,因被父親辱罵,當天失蹤。三天后在渠江被發現。在自殺的前一晚,曾在qq空間發表過十幾條說說,寫道:'他想得到父母的愛,卻永遠得不到。'還有成都14歲女孩小盈,因回家太晚,被父母瘋狂批評,后來女孩從6樓縱身跳下,搶救無效身亡。
在網上一搜,能發現生活中很多因為父母的語言暴力導致孩子自殺的案例不在少數。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家的孩子可以隨便打、隨便罵,其實孩子的心靈還沒有那么強大,他們消化不了父母不留情面的羞辱和對人格的踐踏。
長時間的不平等對待,會讓孩子走向兩條路:一條是將仇恨向內發泄,自殘或者自殺,一條是將仇恨向外,打人或者殺人。
'丟人'、'豬腦子'、'廢物'、'你怎么不去死'......
這一個個扎人的字眼,將這些孩子上推入無盡的黑暗中,最終釀成大錯。
家長們尤其要知道,所有的語言暴力,都沒有起到一點教育成分。因為在本質上,父母只是為了發泄自己的怒氣和怨氣。
你的肆意批判,將影響孩子一生。
如果你愛孩子,那么請停止語言暴力吧,因為這是破壞彼此關系的頭號殺手。
你必須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愛迪生在8歲的時候,就被學校趕了出來,因為老師覺得愛迪生是'低能兒'。
而母親并不這樣覺得,對愛迪生說道:
'老師說你是低能兒,我不認同他的說法,你明天起,就不要到學校里去了。
我今天在老師面前發過誓了,我會在家里好好的教育你。我已立下決心,無論如何你會成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你有沒有這個信心呢?'
愛迪生說:'媽媽,我愿意發誓,我一定會做一番大事業,使說我低能兒的老師聽了寒心。'
后來愛迪生成功了,提到母親,他說:'特別感謝母親為我跟老師辯護,從那時起,我就決定不能辜負母親的期望!'
著名心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提到了一種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
父母要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詳細的觀察,說出觀察的結果。
做好觀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對孩子的行為下定義。
比如當老師告訴父母孩子沒交作業,不要對孩子說:'你怎么又不寫作業了?'
只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評判,就會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緒。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你為什么不寫作業?',這是客觀的疑問,孩子就會說出因為作業太難、太多,或者不喜歡老師等原因,父母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導。
不要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掃房間,孩子有情緒,灑了一地的水,就會對孩子說:
'你怎么這么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都應該說出各自的感受。
父母是為了鍛煉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么懶,要是孩子還是不愿意,態度可以適當強硬點,但不能胡亂指責。
了解孩子感受產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聽到一句不中聽的話時,會有三種反應選擇。
比如,當孩子對媽媽說:'媽,你做的飯不好吃。'
建議父母可以用心體會和了解孩子們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也許應該是時候提高自己的烹飪技術了!
我相信,當你以溫柔、愛對待孩子的時候,他會在這個世界里,感受到最少的傷害,最多的善意,最濃的自信,最充足的安全感!
請停止語言暴力,從現在開始!
綜合自光明網、愛知教育園地、 國學生活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