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00520)$ $海底撈(06862)$
3月30日,呷哺呷哺公布2019年度業績報告。
來源:呷哺呷哺財報
財報顯示,2019年呷哺呷哺實現營收60.3億元,同比增加27.4%。其中,餐廳業務貢獻收入58.67億元,同比增加26.89%,營收占比為97.3%。
而調料及其它產品銷售收入占比不到3%,屬于邊緣業務。
餐廳業務主要由兩大品牌來支撐:“小火鍋”呷哺呷哺和定位中高端對標海底撈的湊湊。
呷哺呷哺餐廳2019年收入為46.7億元,同比增長14.6%,低于整體營收增速。營收的增長除了受新開門店的影響,還得益于2019年食材外送及即食火鍋“呷煮呷燙”的火爆。
相比之下,湊湊餐廳的業績表現是2019年度呷哺呷哺公司最大的亮點,營收大增116%至12億元,主要歸因于新開了54家店。
所以,整體來看,不斷開店還是刺激營收增長的核心因素。
2019年,呷哺呷哺新開店243家,包括189家呷哺呷哺餐廳和54家湊湊餐廳。目前呷哺呷哺累積1124家餐廳,超過海底撈的768家。
來源:呷哺呷哺財報
雖然呷哺呷哺的門店數在增加,但是其同店銷售額卻出現了負增長,這也是營收增速放緩的核心原因所在。
成本大增 利潤下滑
呷哺呷哺雖然營收在保持較高的增速上揚,但凈利潤卻在下滑。2019年呷哺呷哺歸屬股東利潤為2.88億元,同比減少37.7%。
如此大幅度的下滑,呷哺呷哺先“甩鍋”給了國際會計準則的變更。
新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6號-租賃》取消了資產負債表內融資租賃和資產負債表外經營租賃的明確劃分,轉而使用單一的資產負債表內會計模型,要求承租方將租賃合同相關的租金開支錄于折舊及攤銷項下。
拋下這部分影響,以及股權激勵的非營業支出,呷哺呷哺經調整后的凈利潤為3.96億元,同比下降16.6%,依然是個不小的數字。
從經營層面來看,呷哺呷哺凈利潤下滑如此之大的元兇是折舊及攤銷費用和員工成本的增加。
新開門店及老門店改造升級為“呷哺呷哺2.0”都需要巨額的前期投入,直接導致2019年的折舊及攤銷費用暴漲279.6%至8.39億元,其營收占比也有2018年的4.7%上升至2019年的13.9%。
而新店擴張帶來的員工人數增加,以及最低工資及社保水平的提高也推升了呷哺呷哺的人力成本,2019年為15.44億元,同比增加32.2%,高于營收增速。員工成本的營收占比也自去年的24.7%增加至2019年的25.6%。
潛在危機
成本端的上升擠壓了利潤空間,應該已經足夠讓呷哺呷哺敲響警鐘。
而更應該引起呷哺呷哺重視的是,營收端增長的放緩也釋放出了危機的信號。
來源:呷哺呷哺財報
我們看下影響呷哺呷哺營收的兩個重要指標:翻臺率和客單價的表現。
呷哺呷哺自2014年上市后,翻臺率連年下滑,到2019年已經下滑至2.6,沒有絲毫反彈的跡象,意味著呷哺呷哺的客戶流失非常嚴重。
雖然呷哺呷哺的客單價每年都在提升,但依然處于較低水平。對比海底撈,2019年翻臺率為4.8,客單價超過100元,呷哺呷哺的差距非常大。
尾巴
美團點評此前發布的《中國餐飲報告2019》數據顯示,國內餐飲行業的市場規模在2019年首次突破4萬億。其中,火鍋是最大的細分品類,市場規模達9600億元。
呷哺呷哺作為國內首家上市的火鍋企業,曾經被二級市場追捧過,市值一度增長近4倍。
但是在海底撈成功上市后,呷哺呷哺的光環似乎消失了。
從呷哺呷哺和海底撈的營業數據也可以看出,海底撈的優勢確實是碾壓級別的。
而且,當前火鍋市場的競爭已經非常膠著,呷哺呷哺雖然手握性價比和中高端兩張大牌,但是要想繼續在市場發光發熱,還需要再加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