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土﹒四川(含重慶)(五)
二、四川與外部主要的聯系通道(兼述攻防要沖)
(四)川東咽喉——巴楚交通
1.水道交通
之前介紹川北交通時,都是陸上交通(事實上,金牛道溯嘉陵江向上、西山道溯岷江向上開辟道路),而川東交通主要是水路,連接重慶——湖北的重要道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講的就是通過長江水道進取中原的路線。
經三峽入湖北,以奉節(古稱夔州府)為門戶,瞿塘關(也稱江關、捍關)設在此處。歷史上,從川東入吳楚必下夔州,一下夔州,三峽之險則過。《紀要》:“府控帶二川(川西、川東),據荊楚之上游,為巴蜀之喉吭。”
夔門,又名瞿塘峽,是瞿塘峽之西門。兩岸斷崖壁立,南側白鹽山,北側赤甲山,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長江上游之水納于此門而入峽,是長江三峽的西大門,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瞿塘關就在江水北岸的赤甲山上,與白帝城相連,白帝城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再往東就是巫山,自巫峽東至西陵峽,都是高山連綿,水流湍急,太陽月亮都照不到里面。《紀要》:“自巫峽東至西陵峽,皆連山無斷處,非亭午夜分(12:00或0:00),不見日月,風無南北,惟有上下”。(共號稱巫山十二峰,巫山對面就是著名的神女峰神女廟)。
川東地區雖以奉節(夔州)為門戶,其形勢之重卻在重慶。原因是重慶以東的長江水道,兩岸山脈大體與長江平行,三峽一帶更猶如一個細長的瓶頸,重慶便處在水道的西端,并且重慶正好處在華鎣山脈尾部,地勢稍微平坦。重慶一帶眾水匯集(北面涪江、嘉陵江、沱江會合,南面有來自云貴的綦江、赤水河),可由外水、中水、內水通往成都地區(內水循涪江北上過合川,至綿陽而出成都之北;中水逆長江過瀘州、沿沱江北上而趨成都;外水溯長江、岷江而上樂山,至眉山可出成都之南)。因此,重慶成為溝通巴蜀內部和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重要樞紐,逐漸取代成都成為巴蜀地區最重要的城市。
2.陸上交通
歷史上,水路是川東的主要交通,陸路是建國后逐漸修起來的。川東入湖北陸上交通主要有4條:
①G318國道:成都——遂寧——萬州——湖北利川——恩施——宜昌;
②G65高速、成安鐵路:成都——南充——達州——陜西安康,再折道至湖北十堰
③G50高速:重慶——豐都——利川——恩施——宜昌
④G42高速(沿長江水道出三峽):重慶——萬州——奉節——宜昌
《紀要》記載史實:“建安十九年,劉備攻廣漢未下,諸葛亮與張飛、趙云自荊州帥兵逆流而上攻克巴東縣,到達重慶。
后來,劉備兵敗宜昌,退守白帝城。后來吳國將領全琮帥兵來襲,未能攻克。終蜀漢之世,一直以白帝城為重鎮。張氏曰:武侯(諸葛亮)治蜀,東屯白帝以備吳,南屯夜郎(貴州遵義)以備蠻,北屯漢中以備魏。
魏國滅了蜀國后,派將領王濬(Jun)守重慶,謀劃襲擊吳國。王濬帥水師,東下白帝,于是丹陽、西陵所在(指宜昌)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