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野是中國古代星象學中的重要概念。古人相信天人感應,認為星象的變化與人間的吉兇有密切關系。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把天上的某一部分星宿與地上的某一地域對應起來,即某星宿對應于某州國的地區,這種和天上星宿所對應的地區劃分就叫做分野。
《周禮·春官宗伯》記載: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兇。以星上變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文中所記正是這種分野情況。分野的方法有多種,如二十八宿分野、五星分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野等,但占主流的是二十八宿和十二次分野。《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了列國與二十八宿的對應分野關系,這種早期的分野是按列國來劃分的,共有十三個分野。先秦以后,列國消亡,天下統一,分野便用州府替代列國,這一變動反映在《史記·天官書》中,仍是十三個分野(表6-31、表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