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來工作的,不是來交朋友的。能交到朋友那是驚喜,交不到朋友才是正常的。——《我的前半生》
1.
昨天收到一位叫做木木的讀者留言:
“西門君,我從前公司離職連半個月都沒到,就已經被好幾個同事給拉黑了。成人的世界這么殘酷的嗎? ”
看的出,她很期待我的開導。然而,我再三思索之后,決定先反問她一個問題:“他們會集體拉黑你,有沒有可能是你的原因呢?”
然而,她沒有回復我。也許是被我的話扎中內心某處了吧。
我知道,她此時需要的是一句安慰的話,可無論如何,我實在說不出口。
因為我看了太多像木木一樣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會犯兩個類似的錯誤——
第一,以為能在職場上交到走心的朋友。第二,接受不了人走茶涼的事實。
他們以為,像讀書時代那樣,秉燭夜談,將心比心,沒事喝個小酒蹦蹦迪,一個好朋友就這么“到手”了。
可問題是,友誼是一件雙向的事,你把我當真心朋友,不代表我也得對你推心置腹啊。咱不能搞道德綁架的一套不是?
這也許是現代人的社交通病——喜歡高估彼此之間的親密度。
他們最愛掛在嘴邊口頭禪是“這是我死黨”“這是我閨蜜”.......以為用這種所謂的昵呼,就能拉近雙方的好感度。
可是拜托,咱倆沒那么熟好嗎?我只是把你當成一個還不錯的工作伙伴,壓根沒想過參與你的私生活。
某位高管就曾經直言,職場上許多不必要的摩擦,30%來自于某一方的“多管閑事”,40%來自于另一方的“自作多情”。
我一直和身邊的人強調:別在職場上找朋友,因為這和在垃圾堆里找愛情沒有區別。
且不說找到的機會微乎其微。就算找到了,也多半不怎么靠譜。
2.
為什么不建議你在職場上找朋友?我舉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場景一:你昨晚和“好朋友”A聊到抱頭痛哭,結果第二天他在和你的工作對接中犯了嚴重錯誤,甚至還連累到了你的業績。這時候你是埋怨還是不埋怨呢?
場景二:還是“好朋友”A,這回你倆同時競爭主管的位置(只有一席之地),請問競選結果會完全不影響你倆的感情嗎?
你發現了,一旦涉及到利益的糾葛,兩個人之間的友誼就很難純粹。
有一集《歡樂頌》,關關好心幫助生病的同事做方案,結果不小心數據算錯了。同事將責任一股腦推給了她,導致她被經理臭罵了一頓。
初入職場的小白們,可能起初都會像關關一樣感到不解與委屈。
“我對她兩肋插刀,可為什么她要在我的背后捅了一刀!?”
但,講道理,那位同事錯了嗎?本來就不是自己犯的錯誤,憑什么要自己背鍋呢?而且,從她的視角來看,“萬一是關關想借機整我呢?”
當然,關關的初衷也很純良,唯一的紕漏就是工作不夠仔細。
是的,兩個人都沒有錯。我們外人之所以會替關關覺得不公,是因為我們把同事的行為看成了“朋友之間的背叛”。
可問題是,她倆從來就不是朋友的關系,談何背叛呢?
3.
當然,我完全理解一些人渴望在職場上收獲友誼的想法。如同人際關系學說創始人喬治·埃爾頓·梅奧所言,“人們不僅渴求通過勞動獲得收入,而且作為人,他們還需要得到友誼、安定和歸屬感。”
確實,職場上多一個朋友,也就少一個敵人。而且,有了能力優越的同事相助,工作效率也能提升不少。
看到這里,也許你們會覺得西門君的邏輯混亂,自相矛盾。
還真不是。我不建議你在職場上找朋友,但,你可以找“盟友”啊。
“盟友”相對“朋友”而言,最大的區別在于——你們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或者目標。
而一旦敵人消失或者目標達成,這段關系就會自然而然走向瓦解。
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常常調侃說,“換工作相當于換圈子”。也是為什么一個過去無話不說的群,有一個人離職后會迅速陷入死寂。
我理想中的職場友誼是這樣的——
上班時候,我們是配合默契的“黃金搭檔”。下班之后,我們是熟悉的陌路人。
職場外的互不打擾,是彼此間最體面的相處之道。
4.
以前我對丘吉爾的名言“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一知半解。現在浸淫社會久了,突然在一個剎那領悟了這句話的精髓。
那個剎那,是我在電梯里偶遇以前把酒言歡的同事,大家先是彼此愣了幾秒鐘,然后客套地寒暄了幾句,最后尷尬地盯著電梯樓層。
你問我難過不?廢話。但難過之后,我體會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豁達。
人生本來就沒有不散的宴席。你們現在之所以可以在辦公室嘻嘻哈哈,那是因為你們還有利益上的往來。
遲早有一天,你們會形同陌路。走在路上相遇,會下意識用看手機來掩飾那份尷尬。
遲早有一天,你們的朋友圈再也不會有互動。你唯一收到她的點贊,源于你的大喜之日。
遲早有一天,你會忘了她的存在。唯一鐫刻在記憶里的,是那個加班的夜晚,你倆大口吃著小龍蝦,流著熱淚談及自己的夢想......
歡迎來到成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