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鼻竇柯瓦氏位:該技術柯氏位顯示額竇、篩竇、眼眶、眶上裂的情況;其瓦氏位顯示上頜竇、額竇、前后組篩竇、上頜骨的骨質及形態。常用來檢查鼻竇炎或鼻腔附近異物、結石及占位性病變。其檢查方法簡單、經濟有效,至今仍是各中小醫院影像科常用檢查手段。
正常鼻竇:竇腔透明,粘膜不顯影,所以竇壁邊緣清晰、銳利。鼻竇的透明度因竇腔大小與竇周骨壁薄而不同。竇腔小、含氣少、骨壁厚,則較不透明,反之則較為透明。
額竇:多呈扇形,腔內可有骨性間隔。竇腔透明度因骨壁各部厚薄不同而不均。大小及形狀個體差別較大,兩側多不對稱。一側或兩側可不發育或發育不良。
篩竇:呈蜂窩狀居鼻中隔兩側和眼眶之間,其外壁為眼眶內壁。枕頦位上,蜂窩上部為前組竇,蜂窩下部為后組篩竇。蜂窩小房透明,間隔清晰、銳利,兩側多較對稱。
上頜竇:居眶下方,鼻腔外側,呈尖向下的三角形。上頜竇較透明。如嘴唇較厚,與下部重迭,可使竇腔下部密度較大,鼻翼較大,可從內壁上中部向竇腔內突入呈半圓形軟組織重迭影,兩側對稱,不難確認。巖骨可投影于竇腔下部,使竇腔下部密度高,不可誤認為液面。兩側上頜竇的大小、形狀和透明度多對稱,有時一側較小,透明度較低。
蝶竇:用頦頂位觀察。呈近似橢圓形透明影,竇腔清晰、銳利。大小及外形個體差別較大,兩側可不對稱。
鼻腔:鼻腔透明,鼻中隔為縱行致密帶影,近于中線,多稍向一側彎曲,上鼻甲不易顯示,中鼻甲骨片垂直,下鼻甲骨片卷曲。鼻甲粘膜厚,由氣體襯出。鼻甲大小個體差別較大,兩側可不對稱。
1、受檢者俯臥于攝影床上,取后前位,兩手平放于頭部兩側,支撐固定。
2、頭顱正中矢狀面與床面(探測器)垂直,并與床面(探測器)中線重合。前額與鼻尖緊貼床面(探測器),下頜內收,聽眥線與床面(探測器)垂直。鼻根置于探測器中心。
3、源-像距離(SID)為100cm。
4、中心線向足側傾斜23°,經鼻尖垂直射入探測器。
1、受檢者俯臥于攝影床上,取后前位,兩手平放于頭部兩側,支撐固定,下頦部緊貼探測器。
2、頭顱正中矢狀面與床面(探測器)垂直,并與床面(探測器)中線重合。頭部后仰,聽眥線與床面(探測器)夾角呈37°。鼻尖置于探測器中心。
3、源-像距離(SID)為100cm。
4、經鼻中棘垂直射入探測器。
柯氏位直立投照方式
1、被檢者取站立位,將頭部正中矢狀面置于探測器中線,并與探測器垂直、前額抬起;
2、使聽眥線與探測器呈65°角,鼻根下1.5cm置于膠片中心,雙上肢自然下垂,中心線對準枕外隆突的上方;
3、經鼻根部垂直射入膠片中心。
瓦氏位直立投照方式
1、被檢者取站立位,將頭部正中矢狀面置于探測器中線,并與探測器垂直、下頜貼在探測器下緣,頭后仰;
2、使聽眥線與探測器呈37°角,鼻尖置于探測器中心。中心線通過患者顱后正中過鼻尖及探測器中心 ,水平位投照;
3、水平位投照,經鼻中棘垂直射入膠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