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號實現了繞月探測的歷史性突破,掌握了近月制動捕獲、月球環繞飛行等工程能力,獲取了1.37TB有效科學探測數據,其中包括全月球影像圖、月表部分化學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科學數據,樹立了我國航天的第三座里程碑。
嫦娥一號
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兩次任務接續實施,如期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軟著陸任務,掌握了地月直接轉移飛行、基于機器視覺理念的月面軟著陸、著陸器月面原位作業、巡視器月面巡視等工程能力,獲取了更高分辨率的全月三維立體影像圖、更高空間分辨率和探測精度的元素分布圖等科學探測數據,獲得各類數據共計7TB。
嫦娥二號熱真空測試
登陸月面的嫦娥三號著陸器
玉兔號月球車駛離嫦娥三號著陸器坡道
嫦娥五號T1、嫦娥五號兩次任務的先后實施,尤其是后者在廣袤的地月空間連續執行的11個高難度動作讓沉寂了半個世紀的月球探測再次迎來屬于人類的高光時刻,標志著嫦娥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
嫦娥五號T1試驗器構型圖
嫦娥五號T1試驗器拍攝的地月合影
嫦娥五號月面采樣返回任務連續11個節點動作
在工程能力方面通俗解讀,探月一期解決了如何去月球的問題,探月二期解決了如何登月的問題,探月三期解決了如何從月球返回地球的問題。
那么,站在新的起點上,下一步怎么走?
接下來,我們將實施探月四期工程。其實這里的“將”字用的并不準確,因為探月四期工程已經并正在實施,標志性任務就是嫦娥四號。
登陸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著陸器
在月球背面巡視探測的玉兔二號月球車
這個世界從來不缺乏機遇,關鍵是如何把握,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探測器,前者在早期其實是屬于計劃外的任務,原本并沒有打算去月球背面,只是在各方的努力爭取下才得以立項。
雖然是計劃外任務,但是我們的航天人還是想方設法讓嫦娥四號物盡其用,那就是到月球背面去,為此專門發射了服務月背測控的鵲橋中繼星至地月拉格朗日L2點Halo軌道。
鵲橋中繼衛星星箭分離畫面
現在嫦娥四號已經歸屬探月四期工程的首次任務,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在月球背面穩定作業長達近三年時間,目前各項指標穩定,按照嫦娥三號的壽命表現來看,再工作五年也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探月四期第二次任務就是嫦娥六號,它是嫦娥五號的備份,目前已經處于儲存準備階段。按照計劃它將赴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執行采樣返回任務,進一步豐富獲取月壤樣本的多樣性,有助于人類進一步認知月球。
嫦娥六號是嫦娥五號的備份(圖為嫦娥五號)
探月四期第三次任務是發射嫦娥七號,這將是一次對月球南極的深度探測,也是一次對月球全球的全方位詳細探測,這個探測器規模達到了8.2噸,由軌道器、著陸器、月球車、月面飛躍探測器、中繼星五大部分組成,除此之外還要在月面部署監測月球震動情況的月震儀,更讓人吃驚的是,它還要在月面制造人工月震。話說,NASA當前計劃實施的一系列無人探月任務在嫦娥七號面前都得相形見絀。
嫦娥七號探測器構型圖
探月四期第四次任務是發射嫦娥八號,目前關于它的資料并不多,其主要任務是驗證月面建站技術。
嫦娥探月一二三期繞落回三步走是大眾耳熟能詳的月球探測規劃,然而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有“探、登、駐”三個發展階段安排。
探月一二三期屬于第一階段的“探”,第二階段“登”主要是指載人登月工程能力的突破,以及更大規模無人探月任務的實施,探月四期工程就屬于此列。
服務載人登月任務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第三階段“駐”,就是在第二階段“登”的基礎上建設較大規模有人照料的月面科研站。
星辰大海的夢想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接近現實,只要我們步步為營穩扎穩打,這些愿景就能在一次次嫦娥任務中實現量的積累最終觸發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