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進程中的文化印記,
時至今日,總還有些痕跡。
活字印刷的繼承者與終結者
——銅字模。
這是一份關于文字的記憶,
新事物目不瑕接,而它從未消失。
銅活字印刷是以銅鑄成的用于排版印刷的反文單字。
銅字模是澆鑄鉛字的母版,也就是生產鉛字的模字。
銅字模,
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財富。
▲ 清雍正四年銅字版《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10000卷,目錄40卷,清陳夢雷輯,后由蔣廷錫奉敕校勘重編,清雍正四年內府銅活字印本。半頁9行,行20字,版框21.3cm×14.9cm。
此書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一部以銅活字刷印的古代類書。
▲明代銅活字《王昌齡集》二卷 藏經紙印本(上海博古齋秋季拍賣會)
說起銅字模,我們定會想到另一個名詞——鉛字。它曾是我們許多人童年美好的回憶。那時候,鉛字是印刷廠生產的工具,也是我們課余的玩具。
——《銅字模,塵封的印記》(可點擊查看)
然而,自90年代電腦排版成為印刷業主流,
以鉛字排版的凸版印刷技術逐漸沒落。
銅字模自然也隨之淡出人們的視線,
近乎銷聲匿跡。
很多時候,其實有一些東西,并不是說這個時代把它淘汰了,而是我們本身把它丟棄了。
銅字模,
是活字印刷的繼承者,
也是活字印刷的終結者。
現代是高科技數碼時代,印刷機也是數字化的,印刷效率能達到每小時上萬張。這是古老的活字印刷術不可比擬的。
但在一些特殊用途上活字印刷術依然活躍,例如一些工藝的名片和一些紙品藝術。
而古老的技術又賦予這些印品的歷史感,藝術感,從而使它們更具價值,也更有文化感。
有的工作室還會特別搜集珍藏一些活字模,這都是活字印刷術生命的印記。
從活字中觸摸文化的“骨骼”,曾經印制過無數“精神食糧”的活字原件,這種和文字親密接觸的感覺或許是許多現代人不能體會的。
雖然其實用性漸漸在現實生活中被削弱,但其卻有著珍藏品鑒價值。
▲ 60年代 銅字模 出版社 (不詳)
字模代表了活字印刷,是承載歷史、文化、藝術信息的藏品,又具有研究的價值,非常值得珍藏。
將字模作為珍藏品,兼具了物質、精神兩方面的意義。
▲ 60年代 銅字模 出版社 (不詳)
“
這樣的藏品確實不多見,字模作為收藏品,兼具了物質、精神兩方面的意義。
字模代表了活字印刷,是承載歷史、文化、藝術信息的藏品,又具有研究的價值,非常值得收藏。
珍藏品鑒愛好者楊先生
“
常見的有寬7毫米、5毫米和3毫米的字模,在材質上也非常豐富,有木質的,有銅制的,最為常見的就要數鉛質的了。
保存完整,字體刻畫清晰,收藏價值就相應地高。
珍藏品鑒愛好者白女士
“
收藏市場上的活字印刷非常少見,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清中期,但是沒有實物,只有印刷好的書籍。
因此,活字印刷中用的字模這樣的實物收藏,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展現了活字印刷的技藝,收藏價值很高。
珍藏品鑒愛好者王先生
▲ 60年代 銅字模 出版社 (不詳)
▲ 60年代 鑄字機及報紙印刷機 出版社 (不詳)
活字在現代有無限可能,傳統手藝活下來可以靠商業引導帶動,而真正的珍藏品鑒不僅僅是可以藏在家里,通過轉換和傳播最終落實到分享,讓活字印刷復活在當代,傳承這份時光印記才是最重要的。
▲ 60年代 長方形銅字模 出版社(不詳)
這份關于文字的記憶,
在現代的洗禮中,
仍會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