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揚州八怪”之一的清代著名書畫家 ,黃慎以其比筆意縱橫的畫風和開闊的意境聞名于世,出生貧寒的他一生以書畫謀生,他將詩、書、畫融為一體,展現出世俗本色,被稱為“書畫界的杜甫”。
黃慎幼即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
孤兒寡母的生活卻是日漸貧苦,為了維持生計,黃慎的母親要求他開始學習畫畫,以為人畫像謀取生計。
而正是這一契機,年僅16歲的黃慎走上了繪畫的創作道路。
最初,黃慎師從畫家上官周。
在此期間,他的作品多為工筆,畫風細膩。
勤奮刻苦的他每日都在練習、作畫,技藝日益精湛,開始在當地小有名氣。
據說有一次,端午節將至。
他的母親說:“節日將至,你終日作畫,我們過節吃什么呢?”
黃慎不以為然,指著剛畫好的《水鴨圖》說道:“就吃這個。”
他的母親哭笑不得:“這是你畫的鴨子,怎么吃呢?”
于是黃慎便讓母親提著畫拿到街市上去售賣。
不一會兒,有人看上了這幅畫,隨即就用四只鴨子交換了這幅《水鴨圖》。
可見,黃慎雖年紀輕輕,但他的作品就已經得到了大眾的認可。
慢慢地,黃慎在畫壇之上小有名氣,且為大眾漸漸認可,畫藝也是漸漸成熟。
此時的黃慎只能算是畫匠,稱不上畫師。
他的母親有一次提醒他:“兒為是,良非得已。然吾聞此事,非薰習詩書,有士夫氣韻,一畫工伎倆耳?!?/span>
而他的同鄉也點撥他:“子不能詩,一畫工耳;能詩,則畫亦不俗?!?/span>
一心沉迷于提升畫技的黃慎這才茅塞頓開:單會畫畫只能成為一名匠人,只有飽讀詩書,將詩歌的意境融入繪畫之中,才能成為真正的畫家。
而后這樣的思想從此貫穿其一生的創作。
為了研讀詩書,他選擇離開家鄉,前往寺廟中閉關潛學。
對于這段經歷,他自己曾回憶:“十年容類打包僧,無怪秋霜兩鬢髡。歷盡南朝多少寺,讀書頻借佛龕燈?!?/strong>
▲《醉仙圖》紙本設色 縱135cm,橫168.5cm 天津博物館藏
黃慎總在深夜獨坐于佛龕燈下,借著佛燈的燭光苦讀學習。
巡夜的僧人見他如此刻苦,特地給油燈添了一根燈芯,讓燭光更加明亮,還搬來了一尊石鼓擺在燈下,方便他讀書。
久而久之,佛龕下的青石板上留下了黃慎夜夜踱步、長坐的印記。
在書法方面,黃慎開拓性地將草書與繪畫結合,開辟了“狂草入畫”的新形式。
他將草書的運筆態勢用于繪畫之中,使畫面呈現出迅疾、灑脫、不羈的風格;
同時,在他的草書作品中,筆畫之間盤根錯節、錯落有致,又帶有繪畫的節奏感與趣味。
▲《草書五律詩》
相傳有一日,黃慎被友人邀請去喝酒。
友人鄰居家的女兒媚娘,長的是楚楚動人,再加上二八年華,青春活力,讓黃慎怦然心動。
黃慎雖然不再窮困潦倒,卻也沒有足夠的錢再娶妻妾,怎么辦呢?
他苦心思索,總算想到了一個辦法。
他以媚娘為原型,精心畫了一幅仙女圖掛在店里,但是不管誰來問價,都不賣。
眾人都感到奇怪,但是賣家出的價卻是越來越高。
黃慎有一個鹽商朋友看中了這幅畫,好多次跟黃慎提及,想買它,黃慎都沒有答應。
這一天,鹽商決定請黃慎喝酒,探探他的口風,看他多少錢愿意出售。
酒過三巡,黃慎已經有點微醉。鹽商趁機提起仙女圖的事情,問他打算收到什么時候。
▲《麻姑仙女圖》
▲《麻姑仙女圖》局部
黃慎見時機已經差不多了,故作醉言的說道:“不是我不想賣,而是舍不得賣。”
鹽商問是何緣故,黃慎于是把自己暗戀朋友鄰居家女兒的事講給鹽商聽,說自己留著仙女圖,只是想留個念想。
鹽商聽完哈哈大笑:”想不到黃兄如此癡心,我有一計,保準你娶得美嬌娘。”
黃慎一聽,趕緊站了起來,說道:”兄臺有何高計,只要讓我娶到此女子,我把仙女圖送你又如何。“
鹽商笑了笑道:”黃兄,你就準備好做你的新郎吧,這事包在我身上,別忘了我的畫?!?br>
幾天以后,鹽商出高價將女子買來,送給黃慎做老婆,黃慎也兌現自己的諾言,把畫送給了鹽商。
畫換得美人歸,何樂而不為。
黃慎給自己的畫分三個級別:最得意的題詩,次一等的屬年月,再次就落款“癭瓢(黃慎號)”。
他晚年的畫,多是題詩的得意之作,只是這些詩作里,已經滿是悵然孤寂。
縱橫黃慎的一生
或許仍是說不盡道不清
然從“畫匠”到“畫家”
他無疑是自己人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