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美國醫生Barr和Mixter最先提出腰椎間盤突出是腰腿痛的原因,并把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上,從那時,腰腿痛研究即進入“椎間盤時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以保守治療為主,包括藥物、理療、牽引、按摩、針灸等方法,僅少數部分人需手術治療,包括傳統的小開窗、開放性減壓內固定和逐漸流行的椎間盤鏡及椎間孔鏡技術。
臨床上我們常發現,很多影像學表現腰椎間盤突出嚴重患者,卻無明顯腰腿痛,或僅有輕微癥狀,而有些患者,腰突很輕微,但腰腿痛癥狀很明顯,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研究發現,單純機械性壓迫神經根,不會引起神經根痛,且突出的髓核可誘發免疫和炎癥反應,說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與炎癥密切相關。髓核的突出誘發的免疫反應可促使突出髓核的吸收,因此臨床上,腰椎間盤突出,特別是脫出型(髓核游離于椎管),有自我吸收的可能性。
椎間盤突出自發性重吸收(Spontaneous resorption/regression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指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未經手術治療或侵入性治療而發生的突出髓核自發性消失或明顯縮小。回顧文獻,最經典的腰椎間盤重吸收的病例應當是2016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的病例。
腰椎病例一:
患者29歲,女,因“右小腿疼痛并感覺異常”就診,大小便正常。起始腰椎磁共振提示腰4-5椎間盤突出并椎管狹窄,神經根壓迫嚴重(左圖)。她選擇保守治療,5個月后,復查腰椎磁共振驚奇的發現突出的椎間盤被吸收了,且臨床癥狀完全緩解。
腰椎病例二:
圖示:一患者起始、1個月后和8個月后復查腰椎MRI情況,提示突出的椎間盤被重吸收。
腰椎病例三:
圖示:一名57歲男性,因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6個月就診,腰椎MRI提示腰4-5椎間盤突出,經保守治療,6月后上述癥狀消失,復查磁共振提示突出的椎間盤吸收了。腰椎的軸位和矢狀位T2加權磁共振圖像,(A)L4-L5椎間盤突出(箭頭),壓迫左側的L5神經根,和(B)6月隨訪時,既往突出的髓核吸收了(箭頭)。
腰椎病例四:
患者女,56歲。因腰部疼痛向雙下肢放射2月而于2012年6月門診。查體:雙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雙下肢感覺、運動、反射正常,馬鞍區感覺正常。MRI示腰4/5椎間盤中央巨大突出,椎管占位約3/4(圖1 A,B)。診斷為腰4/5椎間盤突出癥,建議患者入院行經皮椎間孔鏡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PELD)手術治療。患者拒絕手術,自行在家行熱敷、牽引、按摩治療,腰腿痛逐漸減輕,僅遺留有右側臀痛。2014年1月門診復查MRI顯示腰4/5突出椎間盤自發性吸收,突出髓核90%以上消失(圖1C,D)。
頸椎病例一:
患者,女,40歲。因頸肩部不適4年加重伴行走不穩7d入院。起始頸椎MRI示:左側椎間盤突入中央管,嚴重脊髓壓迫(圖 1)。診斷為脊髓型頸椎病,建議患者入院行頸椎前路椎間盤摘除 cage 植骨融合內固定手術治療。患者拒絕手術,要求非手術治療,給予口服非甾體抗炎藥、神經 營養藥及肌松藥物治療,同時患者自行牽引、手法治療。3個月后患者癥狀緩解。6個月后復查頸椎MRI顯示C5-6突出的椎間盤自發性吸收,突出的髓核消失 80%(圖 2)。
頸椎病例二:
患者女,72歲,A,B為起始MRI,C,D為隨訪1年復查的MRI。
椎間盤突出,包括頸椎、胸椎和腰椎椎間盤突出,都有自發性重吸收的病例報道,其中,腰椎間盤突出自發性重吸收的病例報道最多。在腰椎發生部位,腰2/3、腰3/4、腰4/5和腰5/骶1椎間盤都有報道。重吸收的時間最長的2年,最短的2月。腰椎間盤重吸收的類型報道包括游離型、經韌帶型、硬脊膜下游離型、復發游離型。由于腰椎間盤突出重吸收發生率很低,沒有統計學上的報道,僅有兩位作者做了臨床研究。Autio等觀察到大部分腰椎病人在1年內被重吸收,在41到50歲的人群中最容易發生重吸收,隨著重吸收發生臨床癥狀逐漸減輕。Ahn等發現游離型最容易發生重吸收,認為髓核游離進入硬膜外腔接觸血運而造成的。髓核越大,游離越遠,與血供接觸面積越大,發生重吸收的可能也越大。
1998年,國內學者蘇州中醫院姜宏教授團隊在《中華骨科雜志》上發表了“腰椎間盤突出后的自然吸收及其臨床意義”一文, 這也是中國第一篇對腰椎間盤突出后重吸收進行系統性報道的文章。他們認為后縱韌帶破裂后突出物能接觸到硬膜外血液循環,更容易發生重吸收現象;突出物體積越大( 突出率>50% ),越容易發生重吸收現象;突出物位移程度越高、髓核游離越遠,越容易出現重吸收現象。腰椎間盤突出發病后的前6個月是重吸收發生的活躍期,其時間跨度可以是2-12個月甚至更久。國內海軍總醫院侯黎升教授綜述文獻指出以往傳統認為的需積極考慮手術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巨大型、破裂型和游離型重吸收的幾率大,存在因重吸收而致癥狀緩解的可能。對于初發上述類型椎間盤突出,如患者癥狀不重,或者癥狀可耐受,且有充足休養時間,可嘗試保守治療。但保守治療時間不宜過長,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神經癥狀加重或馬尾神經綜合征,則需積極考慮手術。腰椎間盤重吸收最短可在2個月內發生,作為手術依據的影像資料距離手術時間不宜超過這個期限。
腰椎椎間盤突出重吸收的機制不完全清楚, 一般認為與炎癥反應和自身免疫反應兩方面作用有關。炎癥反應是因為髓核游離暴露在血供環境, 單核巨噬細胞等炎性細胞浸潤而引起的。炎癥反應表現兩種作用, 一是炎細胞直接吞噬吸收髓核; 二是炎細胞產生多種炎性介質, 激活髓核組織中自溶性的金屬基質蛋白酶而引起自發吸收。
參考文獻:
1. N Engl J Med. 2016;374(16):1564
2. J Orthop Sci (2010) 15:71–78
3. 中醫正骨,2018,30(11):53-56+63.
4. 頸腰痛雜志,2016,37(06):534-537.
5.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21):2010-2012
6.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7,32(05):558-559.
作者簡介:李永超,同濟大學醫學院博士在讀,師從彭寶淦、譚軍、龐曉東教授。Spine脊柱微信公眾號發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