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父母后才發現,教育孩子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教的好,后半生才能輕松度過;教不好,除了操勞一輩子,后半生也別想得到安寧。
所以,有的父母總是在探索,到底什么樣的教育才是好的呢?有沒有能夠復制粘貼的呢?我想,這個是不太可能的。
按照教育的表象和照搬別人的經驗都是不準確的,每個孩子的特點不同,但是不代表,沒有借鑒的,我們能夠放棄普遍錯誤的教育理念就可以了。
盧梭,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和民主政論家,尤以其深邃的思想著名,給人以沉思。
他說,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是三種—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我覺得很有道理,也是大家在教育孩子中要避免的,分享給大家。
講道理
并不是說講道理沒用,而不講道理,是因為孩子聽不進道理,所以不要講道理。
“跟你講了多少遍,你怎么就是聽不懂呢?”
“告訴過你,這個很危險,不要碰,怎么就是不聽呢?”
“氣死我了,跟你講道理就是不聽,非要我動手是吧?”
每天家長都在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要聽話,跟他講道理,直到筋疲力竭,孩子聽不進去。
面對孩子的“不聽勸告”,很多父母都快被逼瘋了,于是認為孩子就喜歡跟他作對,講什么都不聽。
于是,軟的不行,那就來硬的唄,喜歡打罵,往往也有成效;只是,在強化了打罵的成效后,以后打罵的次數越來越多。
但是,聰明的父母都會發現,為什么不單單自己的孩子聽不進去道理,就連別的孩子也聽不進去呢?有原因的。
人的大腦有左腦和右腦之分,只有兩個腦同時開發了,才能保證情緒的穩定和理性,但小孩子都是右腦先發育,左腦要等25歲以后才發育完全,所以,孩子的行為和情緒往往都是感性的,跟孩子講道理,無異于雞同鴨講。
所以說,跟孩子講道理無疑是最低效的溝通方式。
除了生理原因決定孩子聽不進道理外,還有一種是父母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給孩子灌輸大人的道理,但孩子卻不能理解,自然就不聽了。
例如天冷了,叫孩子穿衣服,家長喜歡說“多穿點衣服,不然感冒了,又要花錢”,但是孩子是不能理解的,錢是你的,不關他的事,而且他不知道錢很難掙,感冒很難受,天冷跟感冒之間的關系。
你不如說“好冷啊,我特意多穿了一件衣服,你冷嗎?冷就要穿件衣服哦”,這樣跟他說話,他就能知道,原來冷了就要穿衣服,而不是因為要感冒才穿衣服,因為感冒和衣服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冷和衣服之間才是直接的關系,很可能他接下來就說“是有點冷,我也多穿一件”,是不是換句話的效果完全不同?
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孩子總是不能理解父母的道理,就是因為父母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跟孩子講道理,要講他能理解的道理。
發脾氣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被證實了,經常被父母吼叫,孩子會變笨》里面提到了,一位哈佛教授做過的研究,常被父母吼,導致孩子的神經系統高度緊張,會讓孩子變笨。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也看到了很多粉絲的留言,表示贊同。
吼叫就是發脾氣中常見的一種,也是當今父母普遍有的行為。
發脾氣是單方面的情緒輸出,孩子只能單方面的接受,這就好比你去買東西,不想要,結果被人逼著強買強賣,你要么是反抗,要么礙于對方強大,只能吃悶虧。
那孩子就是后者,你是媽媽,他是孩子,你比他強勢,他不敢反抗,當你向他發脾氣時,不僅不能反抗,還得乖乖裝作能聽懂的樣子,實際心里委屈極了。
當你長期向他發脾氣,傾倒所有的好的壞的情緒,把他當做了“垃圾桶”,然而孩子沒有發泄的出口,時間久了就會產生了“化學反應”,也就是所謂的質變。
很可能他會變得自卑,畏畏縮縮,害怕與人交流,沒有了孩子的靈氣。
就像前兩天網上瘋傳的一張圖,一位年輕媽媽帶著一個5歲左右的男孩坐地鐵,男孩異常安靜,緊緊依靠在媽媽旁邊,眼神躲閃,害怕與人說話,令人心疼的是他的坐姿,雙腳并攏,無處安放的雙手,反觀他的媽媽,全程在玩手機。
本該活蹦亂跳的的年紀卻如此安靜,令人心疼,也能揣測出平時媽媽對他是怎樣的嚴厲,發脾氣和打罵我想應該是家常便飯。
還有,脾氣暴躁的父母,也會有脾氣暴躁的孩子。
所以,發脾氣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刻意感動
什么是刻意感動?與真心相反,是有目的性的,虛偽的;孩子天生對虛偽是排斥的。
有一句最大的謊話,我們總是能聽到—“打你,是為了你好”
而實際大人控制不住打孩子后,后悔,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然后又哭著抱著孩子說,我打你,是為了你好,你懂嗎?
孩子一臉茫然,“打我是為了我好?”,他并不能接受這樣的理由。
然而這樣的戲碼,總是在家庭中上演,爸媽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強調自己的付出,加重孩子的內疚感,以此,希望孩子能諒解他們,感激他們。
“只要你好好讀書,我和你爸再辛苦也值得”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要不是為了你,我就不會放棄自己的理想”
......
越來越多的家長喜歡給孩子刻意的感動,夸大自己的付出和艱辛,雖然本意是好的,希望孩子能珍惜機會,奮發向上。
但是,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孩子是走不遠的,他們心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不敢懈怠,卻也難有創造力。
因為當他想要放開,想要做點事情時,父母會阻攔,然后他覺得如果自己堅持父母反對的事,會有愧疚感,對不起他們,所以輕言放棄。
刻意感動無疑是父母打著愛的名義“招搖撞騙”。
所以,刻意感動往往是既禁錮了孩子的思想,又禁錮了孩子的腳步。
毋庸置疑,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比任何人都希望他們成才,只是有的人找到了正確的教育方式,而有的人只是陷入了誤區而已。
我曾看過一位心理學家的說法,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和心理規律,跟著他們走就好了,看似簡單,意義深遠,但是最有效。
講道理是低效的,往往弄的大人筋疲力竭;發脾氣雖然有效果,但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刻意感動實際是一種道德綁架,最有效但也最傷人。
希望所有父母能避免這三種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