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藝術博物館常設展覽
中國古代石刻佛像精品
中國古代石刻佛像精品陳列
通過40余件北朝至唐代(公元5世紀至8世紀)的石刻佛像,勾勒出巔峰期中國佛教藝術的風采。其中公元6世紀至7世紀(北朝時期)山東青州地區雕造的一批佛像,其保存之好,工藝之精,世所罕見,成為除青州市博物館外,國內收藏青州北朝佛教造像最集中、最系統的博物館。
佛三尊造像 東魏
背屏式佛三尊造像,除頂部殘缺、僅余兩身飛天外,其他皆保存完好。整體雕刻細膩,工藝技法極高,為已知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東魏青州背屏式造像之一,堪稱舉世罕見的藝術精品。
菩薩頭像 唐代
圓雕作品,黃砂巖制,整體雕刻精美,是現存唐代藝術水平較高的石雕作品之一。從其現存頭部的長度推測,該菩薩的身高應達3米左右。據專家考證可能出于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
思惟菩薩像 唐代
表現釋迦牟尼為太子時,在菩提樹下靜坐禪悟場面的思惟菩薩像。像為漢白玉質,1972年陜西隴縣火燒寨唐代寺院遺址出土,為唐代皇帝的家廟所在,這尊菩薩像很可能當年為唐代皇帝奉祀所專用,為唐代皇室雕刻作品,具有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代表了當時石雕藝術的最高水準。
法想造彌勒三尊像 北魏
背屏式佛三尊造像,像下所設方座的正面有78字的刻銘,標明它是北魏正始四年(公元507年)由一位名叫法想的比丘尼發愿雕造的彌勒佛三尊像。為目前所見青州造像中時代最明確且最早的一尊,所雕彌勒佛形象也是中國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彌勒佛之一。
張令妃造佛三尊造像 北魏
這尊背屏式造像,是當年“法難”的最形象的例證。原來一尊完整的一佛兩菩薩三尊像,現僅存右下半部分。造像背面刻有線刻畫與發愿文,標明其造于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它是目前山東地區發現的北朝紀年造像中時代較早的一尊,被專家們譽為“難得的國寶級造像標尺”。
菩薩立像 北齊至隋
這尊菩薩像曾在毀佛期間被砸毀成九大塊及若干小塊,隨后被深深地掩埋起來。在地下隱藏了千余年之后竟得以重光,僅左肩上的圓餅形飾缺失。
貼金彩繪佛立像 北齊
佛像除左手小拇指略有殘缺外,其它部位未見絲毫殘損,甚至像下底座也完整保存,而且通身貼金彩繪也相當完整。
思惟菩薩像 北齊
菩薩頭戴五尖式寶冠,肩上有圓餅狀飾物,上身裸露,腰系輕薄貼體的多褶長裙。上身微向前傾,右上臂支在右腿上,右下臂殘缺,左腳自然下垂,成功表現出思惟禪悟的意境。菩薩體態健壯勻稱,形貌端莊俊美,雖雕飾簡潔,但手、足等部位質感強烈,造型與藝術水平極為高妙。在目前所見北朝時期青州造像中,圓雕思惟菩薩像迄今僅發現兩尊,而這一尊藝術水平更為突出,尤顯難得和珍貴。
菩薩頭像 唐代
黃砂巖質,風化程度較輕,保存基本完好,這在唐代砂巖制造像中十分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