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第五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于五丈原,同年10月,諸葛亮突染重病,不治而亡。諸葛亮去世僅僅一個月,蜀國名將魏延不僅被殺,還被夷滅三族。三國后期,蜀國五虎將都已退出歷史舞臺,魏延可以說是當時蜀國第一名將,為什么會落得如此下場?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認為魏延之死是諸葛亮設計陷害的,因為兩人的關系一直都不融洽,主要證據有三點。鹿鼎
1.劉備進攻長沙時,魏延作為降將打下了長沙,還救下老將黃忠,如此功勞,諸葛亮卻要把魏延推出去斬首示眾,這可是兩人第一次見面,理由相當奇葩,說魏延腦后有反骨,以后必定會反叛。
2.諸葛亮北返時魏延隨軍出征,他多次提出兵分兩路,一路給自己五千精兵,從子午谷直取長安,長安守將夏侯楙膽小又沒有謀略,長安一定會輕而易舉地得到,結果被諸葛亮否決。
3.諸葛亮臨死前沒有召見魏延,而是把軍隊托付給楊儀、姜維等人,并且還給馬岱錦囊妙計,一旦魏延不聽楊儀的命令,就依計行事,結果魏延被殺。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這樣做只是為了突出諸葛亮是個“神級”謀士,事實上并非如此,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反骨之說”。雖然《三國志》對魏延的記載不多,但是也可以從中找到諸葛亮和魏延的真正關系。從魏延的行事軌跡也可以找到,諸葛亮去世后,他為什么會被殺,而且還被夷滅三族的答案。
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對魏延有知遇之恩。魏延作為荊州降將,隨劉備一同西征益州,其身份和地位并不高,充其量只是個低級將領。可是劉備得到漢中后,讓魏延鎮守漢中,這道任命讓所有人意外,大家都以為非張飛莫屬,因為漢中對蜀國極為很重要。諸葛亮掌權之后,短短幾年時間,魏延不僅得到刺史和大將軍,還封了侯,這幾乎是漢朝給異姓臣子最高的獎賞。
諸葛亮之所以不采納子午谷奇謀,并非否定魏延不能攻下長安,而是因為制定的戰略并非東進長安。長安位于關中平原,又是曹魏西北重點,就算魏延能打敗夏侯楙,可也守不住長安。按當時蜀國戰略,是西出祁山牽制魏國,給東邊的孫權機會進攻合肥,一旦曹魏和東吳真正打起來,蜀國的選擇余地就很大了。如果依魏延之計攻占長安,那會將蜀國拖入泥潭。
《三國志》中根本沒有諸葛亮安排殺魏延的記載,就算諸葛亮真想殺魏延,他在世時掌管蜀國朝政大權,有無數個機會輕易秒殺魏延,根本不需要臨死前安排。魏延是當時蜀國第一名將,在軍中有很高的威望,這些諸葛亮都很清楚。如果這時候殺掉魏延,必定會引發動亂,削弱蜀國國力,這是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魏延為什么會被殺呢?背后原因很簡單,是他自食其果,性格缺陷種下了苦果。魏延盡管戰功卓著,但是性格狂妄自大,不懂謙虛。諸葛亮數次北伐,他就怨言不斷,每次都想自帶一萬人馬,與諸葛亮兵分兩路,在潼關會師,像楚漢之戰時的韓信那樣。被拒絕后,他以為諸葛亮膽怯,總是感嘆自己的才能不得施展。
魏延這種性格,與蜀漢官員的關系都不好,惡名甚至連天下人都知道,孫權就說過他,《三國志》有記載,“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于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當楊儀和魏延都上書對方謀反時,董允和蔣琬毫不猶豫地懷疑魏延。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諸葛亮,魏延這種性格,可能死得更早。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