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成華書法作品欣賞
01
名非天造,必從其實
此舉出自《思問錄》。《思問錄》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論著,分內、外兩篇。內篇主要論述哲學問題,外篇涉及天文、歷數、樂律、醫學等科學問題。
在《思問錄·外篇》中,王夫之在談論天文歷法中的主觀命名與客觀對象的關系時,闡述了自己的名實觀:“天無度,人以太陽一日所行之舍為之度;天無次,人以月建之域為之次。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從其實。”意思是說,就自然的天而言,本沒有“度”“次”之名,它們的得名僅僅是人們為了方便認識天象,把太陽每天運行所經過的地方叫作一度,把周天分成12等分,每月叫作一次。對于這些“人為之名數”,可以說“名因人立”;但從另一方面看,又是“名非天造,必從其實”,因為“人為之名數”不能憑空而造,必須以實際存在的事物為依據。
“名”與“實”,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早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就有非常深入的討論。儒家、法家主張“循名責實”,墨家堅持“取實予名”,荀子還提出“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的觀點。在此問題上,王夫之主張名從實起、言必擬實、以實定名、名實互為作用的辯證思想,批評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惜名而廢實”、重名不重實的風氣。王夫之這種重實據、實踐、實際的思想,是其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思想的重要表現。
02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
此句出自《范增論》。《范增論》是蘇軾早期的一篇史論文章,收錄在《古文觀止》中。文中蘇軾針對陳平用計離間項羽和范增的觀點,翻空出奇,立意新穎地提出:“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作者打了個比方,東西總是自身先腐爛,然后蟲子才會寄生,說明事物總是自己先有弱點然后才為外物所侵。指出正是由于項羽生性多疑,聽信讒言,才被敵人利用,從而招致慘敗。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蘊含著深刻哲理: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事物的毀滅往往釀生于自身,物自敗,爾后生機失,物不腐,蟲何生?事物興衰存亡,內因才是決定性因素。
聶成華書法作品欣賞
03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
《舊唐書·魏徵傳》中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是唐朝政治家,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性格剛直、敢于直諫著稱,其言論多見于《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死后,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用歷史作鏡子,可以明白興衰更替,用人作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現在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鏡子。”
到了北宋,歐陽修等人編撰《新唐書》對此略有修改:“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行文略有出入,大意則無差別。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蘊含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憂患意識,強調要從前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不要重蹈歷史覆轍;二是務實精神,要以具體的歷史事件為借鑒,要解決的也是真實的現實問題,它針對的是理論教條和抽象空談;三是未來指向,讀史可使人明智,鑒往可預知未來,但預知未來并非目的,未來的意義在于當下,只有做好當下,才能行穩致遠。
04
志之所趨,無遠勿屆
清代學者金纓編著的《格言聯璧》中說:“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說,志向所趨,沒有不能達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盡頭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沒有不能攻破的壁壘,即使是精兵堅甲也不能抵抗。
此句用極其浪漫的筆法,強調了立志的重要性。《說文解字》中說:“志,意也”,志字本義為內心追求的目標。“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志為“意之所存”,是心里始終存有的念想,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這種意念始終不變,正如孔子所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即便只是在吃一頓飯、睡一場覺的功夫,也不會忘記有些東西是已經堅持、正在堅持、還要堅持的。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心中之志,就是目標、理想,是自己心中篤定的方向。立志是事業的開始,缺少立志的明確與堅定,就缺少了成功的基礎。北宋文學家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縱觀歷史,無數志士仁人正是樹立堅定志向,矢志進取,才成就了自己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聶成華書法作品欣賞
05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王通《中說·周公》說:“李密問英雄,子曰:'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問勇,子曰:'必也,義乎!”對于李密與王通的這段對話,南宋理學家真德秀在其《西山讀書志·文中子之學》中記載更詳細,李密向王通請教“王霸之略”,王通說:“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又問“英雄”,王通說:“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又問“勇”,王通說:“必也義乎!”李密離開后,王通說:“亂天下者必是夫也。幸災而免禍,愛強而好勝,神明不與也。”
宋人阮逸在注“自知者英,自勝者雄”時說:“自知故能知人,自勝故能勝人。”能客觀認識自己,才能正確評價他人;能戰勝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才能勝過別人。“自知”即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這里“自知”和“自勝”連文,“自知”應特指了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自勝”重點在強調能克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說:“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在戰爭中,知他人所短,知自己所長,才能避實就虛,以己之強擊彼之弱,所以《孫子·謀攻》說:“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能知己之短、知人之長,善于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積極向他人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只有知人與自知,才能成就明智之人。只有不斷戰勝自己,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才能持續積蓄力量,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06
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史記·樂毅列傳》中說:“善始善終,善作善成。”意謂做事情既要有好的開頭,也要有好的結尾;既要善于做事,更要善于把事做成。
“善始善終”向來是人們所推崇的君子之德,是為人、做事要貫徹始終的認真態度。“善始”即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善終”則是為人做事的終極目標,是需要以極大的恒心與毅力,堅定的理想與信念來達成的。
善作善成,是說為人做事以好的方式、方法、途徑來取得好的成果。“善作”指的是會干、能干,“善成”與“善作”互為因果,“善作”方能“善成”。
善始而后善作,善作故能善成,善成方得善終。四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只有不忘初心、堅守信念,并持之以恒,廣儲厚積,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聶成華書法作品欣賞
07
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禮記》中說“君子約言,小人先言”,有德行的人謹慎說話,注重干實事,說到做到;品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語,搶先說大話,說到做不到。
人們常說“小人話雜而虛,君子話簡而實”,老子也說“輕諾必寡信”,他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巧辯和飾美會傷害言語的真實和誠信,不是正道所為。。“實干勝于雄辯”,任何真理都不是由論辯和互相詰難而生的,欲要達到目標和求知,就要做到實干,就如詞人陸游所說:“絕知此事要躬行”,有志之人要謹記于心。
08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此句出自朱熹為《孟子·告子上》第二十章所作的注解,孟子的原話是對后羿射箭作出闡釋。對此,朱熹作了進一步注釋:“此章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
其大意是說:任何事情都有方法,只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才能成功。這就如同教學,教師舍棄了方法,就教不好;學生舍棄了方法,同樣也學不好。
由此可見,講究方法是解決問題、達到目的的重要途徑。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聶成華書法作品欣賞
09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微處著手。這告訴我們做大事、難事要從小事、易事做起。
成功的背后永遠是艱辛努力,大事全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要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就一定能夠成功
10
堤潰蟻孔,氣泄針芒
《后漢書·郭陳列傳》中說:“臣聞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識幾。”
小小的螞蟻窩,能夠使堤岸潰決,針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氣泄掉。這句話提醒人們,做人做事都要在禍患出現萌芽的時候著手處理,防患于未然;如果小事不注意,很可能前功盡棄,頃刻之間顛覆所有累積起來的“成就”。
我們通常注重的是,“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業成就也好,人格品德也好,都是由長期量變努力積累起來的,往往經歷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而同樣應該引起更高程度重視的是,人格修養的“堤壩”筑起來了,其中的“水”也很灃溢充實,事業就像“氣球”一樣那么大,顯得五彩繽紛,輝煌、耀眼、奪目。但為什么有時候“翻盤”卻在一夜之間?
“人非圣賢”皆有過,有些無關乎“大節”的小毛病、小失誤偶然犯一次兩次,可能不至于一瀉千里而導致最終的失敗;但如果在這些“小事小節”上不加注意,不以為然,自以為大,于是乎傲心潛在地不斷增長,小節累成了大節、小事攢成了大事,最終便會一發不可收拾,這警示我們只有不放過任何小事小節,如此才能成就圓滿人生的境界。
聶成華詩書畫印作品展
聶成華篆刻作品欣賞
聶成華篆刻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