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清政府腐敗無能,被迫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讓整個清朝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引起了很多新勢力的強烈反對,無數仁人志士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救亡圖存讓國家富強起來。
最終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封建社會。可是很快革命的果實就被袁世凱給奪取了,袁世凱是個清朝的老臣,他的思想里依舊有著非常濃厚的封建統治思想。
袁世凱竟然逆潮流而動妄想復辟稱帝,然而不到三個月時間,就突然因病去世。袁世凱走上的是一條不歸之路,注定要被推翻,但不可否認的是袁世凱是當時那個大環境下一個梟雄,尤其是他處理棘手問題的能力以及在待人接物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
很多后來的史學家在研究袁世凱過程中都會發現他在一些細節上都體現出了一代梟雄的特質,甚至是令人震撼的。
袁世凱小時候是跟隨他的叔父袁保慶長大的,在叔父身邊讓他學到了很多真本領,因為他的叔父本身就是一個帶兵打仗的能人,訓練出了一只非常過硬的隊伍。有一次他的叔父帶領他去參加清朝士兵的演練,面對兇神惡煞般的士兵,那時候年僅5歲的袁世凱就表現的非常淡定,甚至流露出了大將風采。
后來袁世凱又跟隨他的叔父南征北戰,經歷了很多大場面。在南征北戰過程中,他的叔父特別注重對他的培養。可袁世凱對于那些四書五經的東西特別不感興趣,甚至經常惡搞他的老師。
看到他不喜歡武文弄墨,袁世凱的叔父便親自教授他一些帶兵打仗的本領,和一些官場為官之道。沒想到袁世凱對于官場之道格外有興趣,很多時候甚至無師自通的。在袁世凱長大之后,完全吸收了他叔父為官之道的精華,讓他在官場上如魚得水。
后來清政府派袁世凱去山東擔任巡撫,他沒有馬上燒起三把火,而是讓自己的手下深入到山東各個角落體察民情,了解真實情況。而且它所采用的方法非常獨特,每次派人都是同時派出兩個人,而后讓這兩個人回來之后單獨匯報。
一旦這兩個人匯報的結果大相徑庭,袁世凱就會接著再派出另一撥人去調查了解真實情況。當他發現有誰為下面說好話故意瞞報,就會予以最嚴厲的懲罰。他的這一套調查方法看似繁瑣卻是最管用的,可以說滴水不漏,同時這也是袁世凱識人用人的訣竅。
還有另外一件事充分體現了他的為官智慧,當時慈禧想要剿滅義和團,這讓袁世凱非常為難,如果把義和團剿滅了,山東必然陷入一團混亂,更重要的是會讓他自己的軍隊受到極大削弱。可是袁世凱卻不敢公開抵抗慈禧的命令,于是他想了一條計策。
于是他命令下級軍官,大張旗鼓的去剿滅假義和團,對真義和團去采取縱容的態度。可如何分辨哪些人是真義和團,哪些是假義和團下級軍官同樣犯難,于是他就悄悄的告訴那個軍官,假義和團是用槍打不死的,只管開槍就行,下屬瞬間領會了袁世凱的真正意思,不由對袁世凱異常佩服。
由于袁世凱的圓滑,讓他的職務越來越高,后來當上了直隸總督。慈禧太后讓他籌集經費給宮中辦一些物資。可是袁世凱沒有錢,其他官員也不支持,都紛紛向袁世凱哭窮。于是袁世凱用了一招釜底抽薪的計策,讓自己的下屬去各個票號調查那些官員的真實存款。
一下子把那些官員的老底兒都給揭了。而后袁世凱當即立斷動用權力,把那些官員的賬目都給凍結了,甚至當著那些官員的面說,銀行假冒他們的名義招搖撞騙,直接把那些官員在銀行的存款都給查封,讓那些官員有苦難言,甚至把所有的家底都貢獻出來。就這樣在一個別人看來做不到的事情,袁世凱輕松化解,贏得了慈禧太后的賞識。
以上這些事例,不難看出袁世凱在當時清政府的官場環境下,無疑是非常具有智慧的,然而他同樣是一個非常有局限,目光短淺的人,尤其是他在竊取革命果實之后,竟然想著恢復封建王朝,他的這一倒行逆施必然遭遇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