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說起麻雀,想必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都常常見到,這種鳥類分布廣泛且種群多,除了南極、北極以及高山荒漠這樣的極端環境以外,麻雀的身影幾乎是隨處可見。尤其是夏天,我們常常能看到成群結隊的麻雀在地上啄食,體型小巧又機靈。
走進一片茂密的森林,要是聽不到鳥叫聲,肯定會感覺很孤獨,因為人類早已習慣了鳥叫聲的陪伴,尤其是我們常見的麻雀。
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現在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麻雀,其實都是進口的,并不是真正的本地麻雀,那么我們本土的麻雀去哪了呢?
滅四害
麻雀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喜愛谷物及植物種子,尤其在夏秋兩個季節活動尤其頻繁,在谷物田地出沒較多,而幼鳥則由鳥媽媽捕捉昆蟲為食。
而且麻雀的繁殖能力比較強,繁殖期也很長,一年中除開冬季以外,其余三個季節都是麻雀繁殖的時間,孵化期短,易存活,也就是因為麻雀的這個特性,招來了“殺身之禍”。
1958年,我國成立新中國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又處于戰后恢復時期,這時還沒有雜交水稻,百姓們在糧食問題上尚待完善,很多貧困人家吃飯還是個大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傳播有害病菌的老鼠、蒼蠅、蚊子,以及數量大且偷吃谷物的麻雀,就成了人們嘴里的“四害”。
為了改善百姓的生存環境,許多地方都開展了“滅四害”運動,幾乎每家每戶在見到麻雀時,都會敲打鐵盆把它們嚇飛起來,而實際上,人們早就已經安好了網,就等著麻雀飛起來被網住。
再就是有人拿著槍,見到麻雀就打,這種槍里是沒有真槍實彈的,因為麻雀體型較小,又沒有攻擊力,所以只要在里面放上小石子都能把麻雀打死,而這些專門打麻雀的人員,被百姓們稱為神槍手。
麻雀深受其害
滅四害運動持續了兩年,每個人都滅過幾只麻雀,幾乎每天都有近20萬只麻雀喪命。不過在這場運動中,受到最大傷害的就是麻雀,像蒼蠅、蚊子這樣體型小,繁殖速度飛快的生物,只要它們躲在陰暗潮濕的角落,幾乎就能逃過一劫。
要知道,蒼蠅一生會產卵六次,每一次就能產出200多個卵,而且存活率非常的高,也就是說,只需要一對蒼蠅,就能得到成千上萬的小蒼蠅。
蚊子也很厲害,即便人們已經用上了最先進的基因工程技術,蚊子的數量還是絲毫不會減少。再就是老鼠,老鼠會打洞,警惕性十分強,只要有一點點動靜,它們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麻雀才是這場運動中最大的受害者。
直到1960年,人們發現,即使已經沒有了麻雀的身影,糧食產量還是沒有得到提高,甚至比麻雀在的時候還要少,而且田地里的害蟲,由于沒有了麻雀這個天敵,變得更加猖狂和肆無忌憚,蝗災也變得越來越頻繁。
當數據擺到人們眼前時人們才發現,麻雀給人們帶來的利益,遠比麻雀本身吃掉的糧食數量多得多。
于是,國家將麻雀從“四害”中移除,并將細菌多,到處爬的蟑螂列入其中,不過,僅僅這樣并不能彌補麻雀消失帶來的損失。
為了盡快恢復糧食產量,我國從蘇聯進口了數百萬只麻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這種麻雀,這才使得糧食產量漸漸恢復過來。
進口麻雀
這些從蘇聯進口來的麻雀,與我們本地的麻雀是有區別的,我國本土麻雀皆為家麻雀、樹麻雀、山麻雀以及黑頂麻雀,于是在進口麻雀時也特地挑了家麻雀和樹麻雀,但我國本土的麻雀背部、喉部以及胸部都有黑色的紋路,國外麻雀卻沒有。
這些進口麻雀適應能力非常強,到了中國也沒有出現水土不服的反應,而且吃喝正常,并開始繁殖下一代。
說到繁殖,因為兩者屬于同一品種,所以進口麻雀與本土麻雀是可以進行交配的,沒有生殖障礙,不過,這兩者繁育出來的下一代不僅形態上各不相同,就連顏色也會不一樣,而且不像普通麻雀那樣愛叫,很安靜,身體機能也比較脆弱,壽命較短。
結語
在進口麻雀來到中國后,我國糧食產量確實在逐漸回升,而人們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以后,不再捕捉麻雀,還開始對其進行保護,將其列入“三有”動物。
什么是“三有”動物呢?就是指具有生態價值、科學價值以及社會價值的動物,像刺猬、畫眉、果子貍等,都屬于“三有”動物中的一員。
如今,人們已經不能隨意傷害麻雀,經常有新聞報道,哪個農戶捕捉了麻雀或是破壞了麻雀的窩,就會被警方請走,并處以上千元的處罰,這就是因為,麻雀已經被列入“三有”動物,盡管不是保護動物,但也不得隨意傷害。
因此,人們在看待一件事物時,一定不要太片面,有益以及有害,本身就不是絕對的,我們要學會換一種角度看待事物。
大自然的一切都有自己的使命,人類不能以自我作為主導,將一切對人類有弊處的東西都消除掉,這樣一來,最后受傷的只會是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