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志愿軍出兵抗美援朝前4個月,聯合國先通過了出兵干涉朝鮮半島內戰的決議,組成了16國聯軍,這也導致了朝鮮人民軍的戰場失勢,不得不求助中國。其實聯合國軍正式出兵前,在聯合國大會上進行過表決,蘇聯當時與朝鮮、中國是盟友,在東亞又有著重大利益關系,為什么卻沒有借助自己在聯合國的地位,使用其一票否決權幫助朝鮮化解危機呢?
1950年6月25-27日,聯合國3天內召開了兩次會議,就朝鮮半島局勢及相關問題進行表決。先后通過了朝鮮進攻韓國的非法性認定,及組成聯合國軍幫韓國作戰的決議,其中前者認定朝鮮的侵略屬性,為后一項決議提供出兵依據。很顯然,此兩項決議都是在美英國家操控下通過的非正義提案,目的是武裝干涉朝鮮內戰,以保護美國及西方世界在遠東的既得利益,是殖民和霸權主義的一種體現。
跟如今的聯合國大會一樣,1950年時的常任理事國也擁有關鍵的一票否決權。當時新中國政府還未恢復席位,但同為二戰戰勝國的蘇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頭號強國,已經擁有常任理事國資格,可以直接否決關于朝鮮的任何不合理決議。而理論上只要蘇聯一家反對,聯合國軍就不能名正言順地入侵朝鮮半島。
然而蘇聯沒有這么做,事實上這3天內蘇聯代表都沒有在聯大出現,更不要說幫朝鮮投反對票了。從表面原因來看,蘇聯代表馬利克缺席會議,與新中國有很大關系:由于解放戰爭剛剛結束,原本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政府是國民黨政權,此時已經敗退臺灣,但新中國政權屬于社會主義陣營,還沒得到西方主要國家承認,因此國民黨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幟還在聯合國使用,其代表也能繼續參會。這引起了新中國的極大不滿,蘇聯作為新中國盟友自然要有所表示,連續缺席了聯合國會議,表示抗議,也就錯過了關于朝鮮戰爭的表決,給了美英國家趁機鉆空子的機會。不過往深層考慮,蘇聯實際也未必在朝鮮問題上與美國公開撕破臉,朝鮮半島并非蘇聯最后防線,主要軍事盟國是中國大陸,蘇聯有通過中國與西方國軍對峙、交戰的算盤,自己則隱藏在幕后。
另一方面,其實蘇聯也阻擋不了聯合國軍出兵。對美軍而言,聯合國只是一個招牌,通過聯大以實現其名正言順出兵的目的。但是一旦遭到蘇聯方面在會議上的阻撓,美國完全可以再通過其他手段實現軍事目的:一個關鍵細節,是朝鮮戰爭前北約組織已經成了,聯合國的決議即便不通過,美英國家也可以不使用國家名義,而通過北約組織進行聯合出兵,這是蘇聯無法在聯合國進行有效干涉的。因此不管蘇聯當年是什么態度,都無法真正阻止西方國家出兵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