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歷史上,吳棠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疆臣,也是皖東清史上唯一一位封疆大臣,在同治年間,吳棠甚至都能與直隸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曾國藩以及陜甘總督左宗棠齊名,足以見得他重要的影響力。
關于他的傳說以及故事還有很多,這也是因為他一生勤政為民給人留下的好印象,在安徽清史上,他更是屈指可數的人物。
大人物吳棠
吳棠的清廉和少年時期的經歷有關,有記載說他“少時家奇貧,不能具膏火,讀書恒在雪光月明之下。”
憑借著苦讀,吳棠也出任了桃園縣令的職務,那時的他就勤于政事,經常改裝出行,訪民間之疾苦,對于匪患問題和水患問題都格外上心,僅僅干了三年的時間,他所在的縣城內就實現了“境內大治”。
領導非常喜歡這種有本事的人,吳棠的官運從這個時候便走了上坡路。
1851年,他被調任為淮安府清河縣令,僅僅2年之后又被調到了清河縣。
那會,正好是太平軍四處征戰的時期,清王朝也在這樣的環境下搖搖欲墜,吳棠一片赤誠之心,自然是鐵了心要為清政府服務。
吳棠也有著一定的軍事能力,他帶著兵馬游走于徐淮之間,四處和太平軍交戰。
趕上太平軍占領揚州的時候,坊間傳聞太平軍要屠城,一時間所有富貴人家四處躲避,貧苦的百姓也在擔驚受怕。
為了穩定局勢,吳棠當即“承諾”大清軍將要到來,讓大家穩住陣腳。
后來,他在手無兵柄的情況下會同當地鄉紳召集鄉勇、倡辦團練,還成立了“七十二局”。
在他的努力下,幾個月就聚集起了數萬人,并親自率部在清江浦督戰,擊敗了敵人。
由于他神勇異常,坊間也流傳著很多關于他的傳說,在那一年,人們也將他所獲得的一切與慈禧太后聯系在了一起,而且,這一切連他的后裔也都沒有否認過。
清江浦是黃、淮以及運河的交匯處,這里是全國漕船的制造中心和漕糧轉輸中心,還有“官比士民多”之譽。
此外,清江浦還是南船北馬的交替中心,號稱是“九省通衢”,各色各樣的貨物經常能堆積如山。
慈禧太后的父親名叫惠征,和吳棠認識,他曾為安徽候補道員,因為時運不濟,很多年里他都沒有獲得補缺,生活十分艱苦。
吳棠調任為清河縣令的時候,惠征也并沒有得到升遷,反而因積勞成疾病死在了安徽。
惠征的太太帶著兩個女兒和一個孩子面對這樣的場景根本都不知如何是好,女兒蘭兒在無奈之下只好去求助了旗人官員,這才好不容易湊齊了幾兩銀子用來埋葬父親。
一家子人雇了一艘船準備扶靈回籍,待船走到清江浦的時候,蘭兒和母親商量,擠出來一些錢讓船工上岸購買一些物品。
那會吳棠也不知道惠征死去的消息,可正巧有一位安徽副將死在任上,喪船也要經過清江浦,這位副將和吳棠的關系不同尋常,吳棠聽聞了情況后,立即就派人拿著300兩白銀禮送。
吳棠的下屬來到清江浦停船的地方,四處尋找來自安徽的商船。
結果,當時才18歲的蘭兒看到有官府的人,以為他們是來找父親的,因此連忙上前打招呼。
對方也以為這就是副將的喪船,便將300兩白銀悉數奉上,蘭兒還寫了“謝”字回書,并落款“孤子桂祥泣血稽首”,交給對方帶回。
惠征太太知道了情況后感激涕零,又讓船工上去多買些東西回來。
這個“桂祥”是蘭兒弟弟的名字,吳棠看到回書后得知下屬送錯了錢,當即勃然大怒,要求對方追回來。
另一邊,他也在調查對方究竟是誰,得知是惠征一家后,干脆也草草作罷,索性將錯就錯。
他本人為了做個順水人情,還專門來到了船上,再度拿出了一些銀兩作為惠征孩子的零花錢。
惠征太太與蘭兒對吳棠更是千恩萬謝,一直將他送到了岸上。
由于有了這300兩白銀,蘭兒和母親不用再舟車勞頓,還有了安葬父親的錢,蘭兒還對自己的弟弟和妹妹說:“若是今后我們三人當中有人得志,千萬不能忘記吳公的大恩大德。”
后來,蘭兒來到了北京,被宮中選為秀女,后來漸漸得勢,被咸豐皇帝封為貴人。
1856年,她又因為生下了龍子再度被提拔為懿妃,次年成為懿貴妃。
咸豐皇帝的身體一直都不太好,很多奏折都需要懿貴妃幫著批奏,據說,在這個過程中,她只要看到吳棠的名字就會暗地里幫助對方。
最終,咸豐皇帝還是因病去世,留下的順治皇帝僅僅只有6歲,懿貴妃的權力漸漸登頂,成為了后來的慈禧太后。
有了這一層關系,吳棠的升官之路也是異常順暢。
當然,吳棠官路亨通,他本人的實力也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他當知縣的時候,就經常勤政化民、治水賑災、波及朝野,在整治豐口漫堤一事后,河道總督楊以增就多次對他的能力提出肯定,并上書朝廷保薦。
同一時期,還有戶部左侍郎、太常寺少卿王茂蔭經常舉薦吳棠,從那個時候,咸豐皇帝就充分認可了吳棠的才能。
而且,吳棠的一生中只和王茂蔭見過一次面,那會的吳棠已經是二品漕運總督了,而王茂蔭因丁繼母憂去官,成為一介草民。
基于封建禮制和時局動蕩的原因,吳棠始終沒有機會和王茂蔭見面,可他倆依舊神交。
王茂蔭為官30多年的時間始終廉潔,他沒有給后人留下什么產業,為了垂示子孫,王茂蔭還要求后人將他的奏稿保護傳承下去。
為了了結父親的心愿,他的兒子將奏稿刻印成書,并取名為《王侍郎奏議》,并請時任閩浙總督吳棠作序。
同治五年,吳棠知道情況后立即就為這本書題寫了后序,在后序當中,他還詳細說明了自己和王茂蔭一生的交往。
足以看出,兩人之間的交往也是封建時代的君子之交,為儒家所推崇。
生性耿直貫穿一生
縱然吳棠的身上有著各種傳說,可為官之路還是要自己去走。
吳棠生性耿直,也向來清正廉明,他曾說過:“為官不能失任,為人不能失品,要為民做主。”
過去在清河縣的時候,那里就被他塑造成了“世外桃源”。
可是,在黑暗的官場上,吳棠也總是會遭受到明槍暗箭,若是情況屬實,吳棠也很難平穩降落。
一次,地方上的貪官還搶先一步告惡狀,說吳棠“吃漕吞賑”,并羅列了罪名上報京城,這也是因為這些貪官很清楚,若是吳棠不倒,那么倒霉的就會是他們了。
由于是貪官污吏聯名上告,這件事也吸引了皇帝的注意,并親自派出了欽差大臣下來調查。
欽差大人知道若是“吃漕吞賑”,那吳棠的罪名可就大了,那么吳棠的安危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
在晚清的官場風氣中,貪污腐敗的現象屢屢發生,吳棠若是想要平安無事,也是得給欽差大臣一點好處的,畢竟奏折上怎么寫都是欽差大臣說了算,腦袋搬家的情況都是可能出現的。
清河漕運總督楊大人是吳棠的好友,也很器重吳棠的為人,他覺得自己還是能夠說上話的,便想著看看能不能幫吳棠解圍。
反倒是吳棠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既沒有貪污又沒有為害一方,那些污蔑完全就是不存在的,再說自己就算是想要給欽差大人拿錢,哪來的錢財去賄賂對方呢?
楊大人看吳棠有了脾氣,連忙勸說道:“京城里來了官員,最起碼也應該按照禮節設宴接待吧。”
這方面吳棠還是知道的,于是他便同意讓楊大人一起設宴,這樣還能緩和一下氣氛。
這場宴席上,在座的三人各有心思,欽差大人看著吳棠始終沒有拿錢平事的意思,覺得這場酒喝得實在是太過冷清。
楊大人也是左右逢源的人,他看出了當下的氣氛有些不對勁,于是便主動題詩來緩解尷尬。
可在吳棠的詩句中,處處都充滿了譏諷的味道,還說“得勢貍貓兇似虎,落毛鳳凰不如雞”,這些話語當時也將楊大人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打圓場讓欽差大人別往心里去。
他端起了酒杯后,發現欽差大臣和吳棠兩人誰都沒有動杯子,這下氣氛反而更加尷尬了,思來想去后,他只好說:“好,這杯酒我就先喝了,我知道你們二人酒量都不行,你們就吃菜。”
欽差大臣回去后,將吳棠的“罪行”添油加醋寫了一通,并呈了一道奏本送到了皇帝那里,要皇帝治吳棠死罪。
事情傳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她知道對方就是多年前送自己300兩白銀的吳縣令,在這個角度上,她斷定是有人誣陷吳棠,不僅沒有給吳棠定罪,反而力薦重用吳棠。
沒過多久,皇帝一道諭旨下來,將那幾個誣告了吳棠的貪官全部貶為平民,那個貪財的欽差大臣也降低為二品。
欽差大臣被這些事驚得目瞪口呆,只好自認倒霉。
楊大人知道了這件事后更是覺得不可思議,還調侃起來:“吳大人啊,平時看你是一根腸子,沒想到你在皇帝的身邊還有人。”
吳棠自然也是沒料到事情的發展竟然能到達這個地步,只能暗自慶幸。
慈禧太后曾稱贊吳棠“柱石勛高,棟梁望重”。
翰林院編修錢振倫稱吳棠督漕期間“以民慈父,為國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
有了這些評價,吳棠確實越走越遠,不過他內心的東西也從來沒有什么改變。
1843年,廬州府優貢李鴻章入都,準備應順天府鄉試,此時的他和吳棠相識。
李鴻章的年齡要比吳棠小10歲,不過兩人從見面開始就聊得很投機,后來的關系也一直都很密切。
在擔任漕運總督的時候,吳棠一直都將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為了使得民眾都能安居樂業,他于同治二年專門奏準朝廷修建了清河城,城池十分堅固。
這個項目一共花費了12萬兩白銀,抵御能力非常強,在吳棠的倡導下,后來周圍的各個鄉鎮還都修建了防御系統。
作為晚清的廉吏,可能是他和慈禧太后之間有過故事的原因,后來的影視作品總是將他描寫成只知道閉關鎖國、貪贓枉法、趨炎附勢的奸臣,這就已經是徹底曲解了吳棠。
事實上,吳棠確實是在那段歷史中難得的不畏奸權的清官。
同治五年,吳棠官至四川總督,他在任期間還專門撥款賑濟災民,要求清政府“講求吏治,尤當慎于序補之先。”
五年之后,他更是干了一件大事,這在當時的朝廷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彈劾李光召。
李光召是一個商人,他的本事很大,甚至和慈禧太后身邊的大太監李蓮英都關系密切,這人以“重修圓明園”的名義從東南亞等地收購回來很多便宜的木材,再以高價賣給朝廷內務府,從中牟取了極大的利益。
當然,這筆錢中也有不少進入了貪官污吏的口袋。
吳棠一眼就能看出他們葫蘆里賣的什么藥,而且這件事中牽扯的官員有很多,甚至還包括了軍機大臣、大學士和親王貝勒等人,沒有一般的本事,誰都不敢去得罪這么多人。
偏偏只有四川總督吳棠將這件事揭發了出來,他為了徹底告倒這批貪官污吏,甚至接連三次上書彈劾,要求清政府嚴厲追究此事。
在吳棠的眼里,那會的清政府面對列強之時已經無力還手,若是內部再有這么多蛀蟲,那么大清遲早要完。
而且,吳棠還敢于直接上書向慈禧太后闡述重修圓明園有著諸多弊端,那會的朝廷上下基本已經沒有人敢和慈禧太后提出相反意見,吳棠又做到了,也足以看出吳棠的高尚品格,他能走到這一步,和他自身的實力也是密切相關的。
參考
清江浦、吳棠與慈禧太后的故事 中國運河文化遺產概論
吳棠與李鴻章唱和明光 貢發芹 江淮文史